3月 01, 2017

手機發射站致癌?——健康與科技社會學的案例

《原載: 《獨立媒體》)

最近關於「住在手機發射站下的一家患癌」的新聞,許多人深受困擾,也有些人覺得這些擔心是不必要、不理性的。
首先,暫未有足夠證據證明使用手機或住在手機發射站附近會致癌。因手機的無線電波並非致電離輻射,理論上不會改變細胞的DNA,故此不應致癌(癌症是細胞的不正常增生)。所以,無論理論上還是實證上,暫時都不支持「住在手機發射站下會導致一家患癌」的說法。
因不同的研究結論不一致 (如少數研究指高用量使用手機可能會致癌, 但大多數研究說找不到關係),兩者是否存在因果關係,準確的說法,不是 「是」 或「否」,而是「不知道」。這也符合美國專家組織的看法。甚至有意見認為,若說有危險,那長時間手拿手機比居所附近有手機發射天線更有可能致癌。所以,公眾理應毋需太恐慌。
不過,筆者想補充一點,在涉及科技與健康的議題上,除非有充分(壓倒性)的證據證明該科技不會導致疾病,一般消費者和市民,採取一個比較小心的態度,不但未必不理性,反而可能符合倫理抉擇甚至科技決策上的謹慎原則。部份是由於:
  1. 科技發展進步神速,但有關對健康影響的研究住往跟不上步伐 (後者往往又因種種原因較缺乏經費);
  2. 對健康的影響往往是日積月累的,短期的觀察未必可靠,需要長期追蹤性研究;
  3. 最可信賴的受控隨機化實驗有時不可行,例如可能涉及倫理考慮 (如應否安排實驗對象(包括兒童)暴露於某可能有危險的科技下而量度其健康的「變化」。
所以,在資訊有限的情況下,例如在「住在手機發射站下一家會否致癌」一事上, 作為一個「理性」的普通人,考慮的重點有時反而是比較兩類錯誤各自發生的可能性和後果(前提當然是未有堅強的證據去否定該科技會導致疾病):
  1. 若兩者事實上無因果關係,而誤以為兩者有因果關係的代價(如無謂的精神壓力、搬家勞民傷財、少了住屋選擇等)
  2. 若兩者事實上有因果關係,而誤以為兩者沒有因果關係的代價(患癌、延誤了治療等),而且這個後果會否不可以逆轉。
第一種情況雖然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但若發生第二種情況,後果將會遠為嚴重,這解釋了為何需要有極堅強的證據,人們才會被說服放棄上面的因果關係論。
所以,筆者不會輕率指公眾的擔憂是不理性的 (特別若家庭中有頭部和腦部發育中的嬰兒和兒童時),謹慎一點是恰當的。故此通常專家都較傾向同意減少手拿手機和兒童使用手機的時間。
若家住頂層又近天台發射站天線 (據報導事主天台有十多台,與住所只隔幾尺,也不清楚電磁波的發射方向),難怪會使人有點擔心。為家人的健康著想是可理解的 (只要不是去到不成比例的恐慌地步──例如憂慮隔離幾條街的手機發射站,卻不擔心家中天天的二手煙致癌)。這也是把科學研究成果作為輔助日常生活世界實踐的務實態度。
希望研究人員在這個問題上早日有決定性的結論。公眾亦理應對住屋附近有什麼設施有知情權。最後希望患癌的一家,早日康復。
參考資料: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16). Cellular phone towers. Retrieved from her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16). Cell phones and cancer risk. USA government. Retrieved from her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