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 17, 2018

C朗

葡萄牙對西班牙,C朗最尾一球罰球入網,技術上固然無懈可擊。難度更高的是,當時離完場只有兩分鐘,葡萄牙仍然以一球落後,應該沒有下次反擊機會。螢幕上可見,C朗不只精神高度集中,還不斷深呼吸,處理當時龐大的壓力。 據聞他在日常飲食和鍛鍊上,仍比很多較年輕的隊友節制,身體年齡比實際年齡年輕十年,以絕佳的體能連續參加四屆世界盃,並且每屆有入球。 天賦才華,還要加上後天的勤力和良好的心理質素,才能成功。

6月 08, 2018

《中國梵高》

電影《中國梵高》,講深圳大芬油畫村的故事。

原來最初有香港商人於大陸所謂「改革開放」初期,在原本數百人的小村設置生產工場,僱用村民複製著名西洋名畫,例如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梵高的《向日葵》和《星夜》等,並外銷到歐美各地。後來這地方就「發展」起來。

二十多年後這裡有許多流水作業式的工場,總共僱用了數以千計的畫工/畫師。單是一間小規模山寨式的,十多個人一次過就要應付要複製數百張不同名畫的外國訂單。這些「複製」工序,不是簡單的用機器印製,而是為了有梵高油畫風格的獨特厚重質感,要求工人跟住照片以人手一筆一筆地用油彩畫成 (電影並無提及噴繪等其他技術),所以說是「臨摹」或「抄襲」也可。

大部份時間, 畫工都是赤著上身,工作、吃飯、睡覺都在同一個又熱又焗又窄的地方。在日以繼夜的練習和模仿下,能夠以驚人的速度──工人每人每天要畫好幾張共十多小時──畫出與原作幾近相同的油畫。

(含劇透)

片子主要圍繞其中兩個山寨油畫工場的師傅與學徒 (實際工作時,有點似地盤科文/判頭與工人的關係) 的故事。其中一幕,有徒弟畫了梵高的自畫像多遍,都給師傅批評為不合比例,徒弟氣到把筆丟落地上拒絕再畫。師傅說若不畫就要回鄉下耕田,徒弟唯有死死地氣的再來,反映農村的貧困和被迫接受這些艱苦工作的無奈。

電影高潮一幕,講其中一個師傅,他小時家貧,初中未畢業,後來為生計模仿梵高的畫二十年,可以用幾十分鐘的時間完成一幅《星空下的咖啡座》。收過不少徒弟、已經是包工頭的他,可從未親眼見過梵高的真跡。雖然因機票太貴遭妻子反對,還是決定接受客戶的邀請到荷蘭博物館「朝聖」。

可是他落機後震撼地發現,自己工場生產的畫,原來給全數採購的商人以貴超過十倍的價錢在專做遊客生意的店子出售 ;雖然他自稱畫了數以萬計梵高的畫,可是比不上一幅博物館真品的價值,而自己亦從未有過覺得真正屬於自己的作品。

導演多次以近鏡頭捕捉這位畫師/老板的表情,使觀眾感受到他對梵高的尊崇和深層的自卑。回國後,他想試試用熟悉的技巧,走出自己的創作道路:他要畫他的老村子、他最錫的祖母、他的工場眾人情景......當然還因為新的經濟形勢 (註)。但有女徒弟擔心,她最終會與梵高一樣,生前沒有獲得應有的尊重......

這是一套關於中國城鄉差距、貧窮與剝削和公平貿易的電影。這更是一套關於現實與藝術的電影。值得一看。



(註: 網上有資料指大芬村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歐美市場需求減少,逐漸「轉型」以內銷供室内裝潢為主;但電影只輕輕帶過。)

6月 04, 2018

六四晚會

剛剛過了不久的一個收生日,有位勇敢的中學生在大組中問我:點解你當日會揀讀社工?

我說:中學會考時我最好的科目就是電腦,本來想完成系統分析的學位,而當時大專的電腦系都很吃香。但當年發生了八九六四事件,影響了很多人的想法:我們要問自己想做什麼? 想如何生活下去? 我入讀了學位課程後,忽然覺得想做一些助人的行業。後來中途退學,去了另一間學院讀社工課程。

這是我與八九六四的第一個聯繫: 和許多香港人一樣,我的道德自我,就是於那一年數次百萬人集會前後慢慢地建立起來的。

第二個聯繫: 每年都有去六四晚會,卻很少會坐定定坐足全場,因為不想聽到部份支聯會常委的聲音,有一年還索性中途離場去了尖沙咀悼念。但這裡卻是我每年重遇一生中遇到最好的人/朋友的地方 (七一也可以,但因為隊伍遊行中,較有難度)。在這裡見到相識的人、打個招呼,此心同、此理同的感覺,很溫暖,也讓我不孤單。

反對一黨專政固然是為何要毋忘六四的最大公因數。至於參與或不參與維園六四晚會的理由,這幾年許多人都提出了許多。

但是對我來說,參與維園的六四晚會,卻因為上述的主體經歷和感情連繫而有另一重私人的意義。感覺是不能強迫產生的,就正如我不會對五星旗有感覺一樣;而事件的意義也只能由每個人主動賦與。這也是我從來不會強求別人 (包括我的學生和兒女) 參與的原因。

當然就算不去支聯會的晚會,今晚在香港任何一角落,其實也不妨想想當年發生的事情。因為當日的屠夫政權,今天仍壓在眾人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