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19, 2008

騎單車如何上斜路?

筆者每天踏單車代步時,許多時會遇上一些不懂得如何操作單車上斜坡的朋友:他們不是吃力地踏上斜路,就索性下車把單車推上斜坡。還曾經見有朋友為求避開斜路,把單車逐級搬上旁邊的行人樓梯。曾好奇地詢問,發現很多人原來不知可以運用單車的變速器變速 (即「轉檔」或「轉波」﹞。這樣會大大減少騎自行車的樂趣!以下是筆者多年來的踏車心得,希望這篇文章對讀者有用。


要想輕鬆地上斜,先要知道如何使用變速桿或變速把手﹝香港俗稱「波手」﹞:

筆者以自己的寶馬做例子,

這是變速桿 (「波手」),分左右的。






























一般來說,用來代步的兩用車,右邊的變速桿是控制後面的變速器轉檔的,下圖是後變速器 ( 港俗稱「波腳」) 和飛輪組。飛輪組一般有很多個飛輪﹝筆者的單車便有七個),故此把 右變速桿理解成一個「微調掣」也可。















後變速器有兩個小滑輪,可令鏈條不會因轉檔時忽鬆忽緊 。


一般來說,左邊的變速桿是控制前面的變速器轉檔的。這就是前變速器 ( 港俗稱「波撥」) 和齒盤組 ( 港俗稱「鏈餅」) (圖中,前變速器在齒盤組左上方﹞。齒盤組是最影響車速的部份,因此可把 左變速桿理解成一個「大掣」也可。
















節錄自筆者以前的文章

* 前變速原理:移動前變速桿,變速桿拉緊變速線,變速線移動前變速器,將鏈條轉上不同大小的齒盤。

* 後變速原理:移動後變速桿,變速桿拉緊變速線,變速線移動後變速器,將鏈條移到不同大小的飛輪上。後變速器有兩個小滑輪,可令鏈條不會因轉檔時忽鬆忽緊 。

齒輪比﹝齒盤齒數÷飛輪齒數)愈大,即齒盤愈大,飛輪愈小,車速愈快,但也愈費力。相反,齒輪比愈小,即齒盤愈小,飛輪愈大,車速愈慢,但也愈省力,適宜上斜、逆風而行、路面不平及顧及馬路安全時用。

上斜方法:

在平路上,筆者一般把 左變速桿撥在中間 (筆者的是 2) 的位置。若撥在 (3)的位置,齒盤最大,其他條件不變,車速較快,也較費力。若撥在 (1)的位置,齒盤最小,雖省力,但腳好像踏在空氣上,不爽。齒盤大小應依照路面環境和自己身體的感覺調整,不適當的齒盤對膝蓋不好。

眼見前面有斜路時,逐漸把 右變速桿撥去較大飛輪的位置,例如從(5)撥去 (4)、(3) 或 (2),為單車的傳動系統作好上斜的準備。因為即將會撥去最小的齒盤上,而最小的齒盤最好配上較大的飛輪,才合乎效率。有時短和不太斜的斜坡,這樣做已足夠。

即將上斜前一刻,把 左變速桿大撥去(1)的位置,即齒盤最小。「齒盤愈小,飛輪愈大,車速愈慢,但也愈省力,適宜上斜」。盡量不要在上斜後才撥 左 (前) 變速桿,地心吸力 (姑且這樣理解 :-) 容易使鏈條因轉檔而脫落,長期也使單車的傳動系統耗損 ( 單車會發出噪音警告﹞。

上斜時,依斜度、坡長和自己身體的感覺再微調一下 右變速桿。要挑戰自己,你可以把目標定為:使踩踏時,盡量維持一定的曲柄圈速﹝與踩平路時比較﹞。

如此便可較輕鬆上斜。﹝恭喜!﹞


當到達平路時,只需把之前的操作逆轉即可,即把 左變速桿撥回中間的位置,然後把 右變速桿撥回適當的位置即可。

用文字說明好像很複雜,其實讀者親自試過幾次就會體會,習慣了後就能得心應手。現時筆者轉檔差不多變成了 second nature。

﹝使用其他車類、或有其他上斜方法的朋友,請不吝賜教。﹞


小小貼士:

(1) 若把變速桿撥好,上斜時仍覺費力,或者車子沒有變速器怎麼辦?上斜時,你可以將前身向把手盡量靠近,運用多些大腿的力量 (但前題是單車鞍座必須調較在適當高度上)。遇上很斜的坡,有些朋友甚至索性把下身離開座位,左右Swing,很有型,不過筆者覺得應懂得留力,因時間長了會有點累。

(2) 學好運用左右變速桿,除了上鈄和飛車外,就算在平路上也很有用。例如若遇上阻塞﹝如突然很多行人),筆者會把飛輪撥向大,甚至把齒盤撥小,減速,並使車子變得很易控制。因此,變速桿對騎單車安全也很重要。

先前的文章:

1月 14, 2008

為何我不用翻版/破解版Photoshop?




















筆者與一些朋友業餘皆愛攝影。近年數碼攝影非常流行,數位影像一般需要電腦後期處理,連帶相關的軟體亦灸手可熱。朋友喜歡採用Photoshop軟體。這套商用軟體不用介紹,市面上的使用手冊也有幾十種。

Photoshop所費不菲,朋友果然出手豪爽!?非也,其實他們全用翻版Photoshop,區區十多元而已。

自問以自己的電腦「知識」,要弄來一隻破解版Photoshop,不是難事。不過,筆者卻沒有這樣做。

別誤會,筆者並非要求讀者必需購買正版的Photoshop,但也不是鼓勵使用翻版。

過去筆者曾撰文,呼籲讀者不要使用翻版或解碼版的微軟軟件,以免無意中協助散佈版權私有軟體的封閉檔案格式。

為什麼不用翻版Photoshop?一套﹝近乎壟斷性﹞定價港幣數千元的軟體,若消費者可以以幾近免費的價錢取得,想想看,這對同類軟體的發展,以至用家的自由,長遠來說會有什麼影響?

由於再沒有成本的考慮,漸漸地,人們會覺得:這套大型軟體的強大功能﹝但不是人人必需的﹞,是理所當然的,其他的圖像處理軟體要進入市場必須以此為最低要求。

這只會對一些價錢較廉、功能較少或相若、但把能工作做得很好的另類軟體﹝包括自由軟體﹞,構成很大的壓力。很多自由軟體的開發社群,都是無酬勞動的,但現在他/她們必須和開發資金預算是天文數字的大軟體商競爭。

這樣很不公平。

翻版對大企業來說,短期或會造成利潤減少,但長遠來說,其實是保障了它們的市場,因為翻版的流行,使已佔優勢地位的封閉軟體,進一步成為市場上的標準。最後遭蠶食的,是人們的選擇權利。

不是危言聳聽。這每天都在發生

幸好,就算不用Photoshop去處理數位照片,今天筆者還有一些選擇。

(這樣說法,相信很多人 [特別是同行競爭激烈的專業工作者] 會覺得匪夷所思。筆者明白你們的難處,還望你們能提供意見,共同努力。﹞

1月 08, 2008

為何無地方晾衫曬被?














筆者經常向親人說:除非住村屋或唐樓,否則大概要租/買個好幾百萬元的單位,才有回以前舊 式廉租屋的露台。今天母親年事已高,她雖仍住這些公屋,但已經很久沒有使用危險的「三支竹」,只是把衫掛在騎樓晾乾。以前曬被可以在走廊或樓下欄杆,但由於有「維護市容和公共衛生」的扣分制 ,唯有每次給乾衣鋪幾十元烘乾,既花錢又不環保。

先前住的私人屋苑,也是實用面積三百尺的小單位,剛搬來 (八年前) 的時候,管理公司在每戶洗手間的窗外外牆「自發地」﹝當然羊毛出在羊身上﹞鑲上一個頗大的晾衫架,不過因為樓上總是有人倒污水、扔煙頭,而且又近廚房抽油 煙機出風口,所以很少住戶用這個架,非常浪費。結果,每天仍有很多人把濕衫掛在屋內超大的窗台上晾乾,或者把衣架掛出窗外、或自己安裝的晾衫架上(但鑽在外牆上違反大廈公契,許多住戶因而遭警告)
。相信香港很多住戶都是這樣做,真如萬國旗般,煞是港式奇觀。間中聽見有鋁窗墮下,想必與此有關。

不過,以前的屋苑卻有一個「德政」,在符合消防走火條例的情況下,容許住戶在天台曬衫,天台上設有四個晾衣架,安裝在地台的三個方位,每個上面有幾條鋼線供住戶「浪衫」。筆者由於住在較高層,所以過去幾年差不多每個周日都捧著一大盆剛洗好的衫步行幾層上天台 (老婆大人負責洗和套上衣架,筆者則負責浪)(住在較低層的可乘電梯再行上一層),享受夏天中午時頭頂可以烚蛋的高溫、行樓梯的運動和天台的「開揚」,有時還可以與平時沒有溝通的鄰人講幾句話,算是一個不錯的公共空間,感覺很好。在曬被季節,鋼線經常不夠用﹝總有人一張被「霸」足三、四條鋼線位,無可奈何﹞,有人會自行拉繩浪衫,不過這是禁止的,也有告示勸籲住戶互相禮讓一點。初初搬入時管理員曾警告慎防有人偷衫,不過筆者晾的多是不算昂貴的便服,多年來也未遇過失竊事件。最近搬遷,與大部份私人屋苑住戶一樣不可以在公眾地方晾衫,地方大了,生活質素卻下降了,情緒有點低落。
聽說某些有所謂「環保露台」的貴價屋苑,業主竟然連在自己的露台晾衫也可招民事控告 (影響大廈外觀?但窗台窗花上橫七豎八全是衫褲又很美嗎?),港式「美滿家居生活」,是虛偽造作 ,還是逃避現實?

從來不喜歡在起居室內晾衫,一來地方小,二來覺得會令屋企濕氣太重,人更不健康。筆者在以前單位的浴室企缸位兩面對牆近天花板的高位各鑲上一條不銹鋼通,兩 頭用十元店浪衫繩來回三次縛紮連起﹝感謝外母大人既精美又牢固的繩結) ,即成下雨天或懶惰撐樓梯時的晾衣間,參考「女人街」賣衫檔鋪掛衣的方法,把幾件衫掛在同一條膠鍊上,一個企缸位便可掛十多件衫。若多衫要乾又適逢下雨 天,會拉上浴簾把衫團團圍著,蓋上廁所板,然後放個抽濕機在企缸上,把衫烘乾一些,雖然需要半天,但仍較乾衣機省電,
衫又不會變形。除非真的趕時間,否則也盡量不幫襯樓 下的獨市洗衣鋪磅洗。這個方法把濕和氣稍為局限在洗手間這個有抽氣扇有窗的地點,地心吸力也可把濕衣弄直一點。密室晾衫會積存毒氣,但若通風足夠,相信總比部份洗衣鋪奉上的VOCs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少。而且自己洗衣,亦可選擇較簡單和天然的清潔粉液,謝絕電視傾銷的化學合成漂白劑。當然在室內晾衫,始終並非理想,與陽光的 效率、殺菌、熱香和無價不能比較。

所以,為何無地方晾衫?應是造成樓宇過度擠密﹝和昂貴)和缺乏考慮民眾健康 (如空氣流通和污染)和需要﹝如合理的晾衫和煮食空間﹞ 的房地產開發體制 (這也是當年沙士在私樓爆發的部份原因,屏風樓其實不算新發明矣)、設計 (男造環境)的歧視,再加上對公共空間和居民的規管所共同造成。不食人間煙火者 (中產規劃師、高官、發展商、管理機構﹞設下的規則,結果苦了家務勞動者,迫中下階層市民在健康、環保和金錢之間取捨。


延伸閱讀:

一蚊健:師奶唔易做,晾衫有煩惱
阿丙:環保露台不准晾衣的聯想
阿丙:晾衣服豈止是巿容問題?
記憶回收筒:曬棉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