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01, 2014

減工時不減工資?

( 原載於主場新聞,原名《五一勞動節隨想》 )


五一勞動節,又稱國際勞動節,最初是為紀念百多年前美國和澳洲等地爭取減少工時的勞工抗爭運動 (1919年首條國際勞工公約便規定工業僱員正常工時限於每天8小時和每周48小時)。可惜生活在廿一世紀每年五月一日放假的港人,普遍工時仍然過長,如去年第四季便有95萬人 (不包括外傭)每周工時超過49小時。

一方面是大量疲累又無法兼顧家庭和健康生活的就業人口,另一方面是為爭逐少量較「好」入職機會而焦慮的青少年人。

如何可以減少工時,又不顯著降低 (甚至提高) 生活質素?

這兩天網上熱傳關注長者權益大聯盟代表余婆婆,在立法會內大罵自由黨青年團主席李梓敬的影片,容許我藉五一,借此事件天馬行空一番。

首先,減少或取消現時的強積金供款,把將來原本僱員僱主對強積金的一半供款,注資到部份預先儲蓄的全民退休保障計劃,為曾建設香港的所有長者公民,提供基本的退休生活保障。這方面民間已有經過精算的方案供討論。

餘下原先的最多一半強積金供款,改為為各主要行業的僱員成立發展基金,為僱員於工時減少期間提供入息補助,合資格的僱員可在失業、放親職假和進修假等離開工作崗位期間,及參與企業其他的共享職位 (job-sharing)安排時,領取津貼。

這樣不但保障退休生活、職業健康、促進終生學習和技能提昇、對家庭和環境友善,又可騰出合理的職位機會供年青人實習、在職訓練和累積工作經驗。

還可大大紓緩港人不分老中少的精神壓力和多個主要社會問題。只要加上政府充足的公屋和居屋以減少中低層港人的房屋開支,就可趨近國際勞工組織第116號建議書的理想,即「逐步減少正常工時,而不降低工人的[實質] 工資」 (註1)。

此舉更可促進和諧的跨代關係:不同年齡性別的工作者,樂也融融,放一個真正開心的勞動節。



註:
1. 原文是「為達到本建議前言中所述的社會標準,如合適,應逐步減少正常工時,而不降低工人的原有工資」 (1962年, 第I.4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