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 28, 2013

建構新本土論述

由香港的社會運動史開始,或許可建立不一樣的、厚實的、由下以上的本土論述:
 

2003 年七月一日的五十萬人大遊行、灣仔利東街 (囍帖街)的重建、天星鐘樓和皇后碼頭的拆毁、高鐵工程/菜園村的清拆等事件所激起的保育運動,以至近年的反國教運動等,表示本港新生代力量的冒起及具批判性的新本土意識的出現。

凡具批判性的本土意識,必有文化 (本土身份認同)和政治(市民廣泛參與)的面向。

稍遠點, 當年蘇守忠因為天星小輪加價斗零,在中環天星碼頭絕食抗議, 繼而觸發六六暴動, 可謂香港當代本土抗爭歷史的序幕。之後七十年代蓬勃的居民運動和學生運動等,都有關心本港急切的社會問題、抗議不公的傾向,並有一定的成果。

當然還可以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因香港經濟和勞動過程的變化 (不只是中國因素) 而催生的香港工人階級和工人運動。

上面的資料有好多,不能盡錄 (例如九四年的天台屋抗爭運動、各年代的環運和婦運等)。 但不知道有沒有人已經整理它們的共通點和特點,嘗試回應本地當前的最新形勢和提供可行出路 (筆者孤陋寡聞)。

社會運動是建立主體,以及形成集體自決意識的過程。此「城」危急存亡之秋,需要解放主體的社群自主意識──畢竟九十年前香港工人的反帝國主義和反殖民主義目標,今天還未達成,帝國殖民者變了中共 (和美帝)。


拋磚引玉,冀有心人完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