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 time I see an adult on a bicycle, I no longer despair for the future of the human race.¨ - H. G. Wells
"Every time I see ______________, I no longer despair for the future of the _________." - Anonymous
(照片:六四屠城十九周年燭光晚會,香港維多利亞公園,4.8萬人參加。攝影:魚仔)
(暫別。歡迎留言。也請參觀筆者的首頁。)
6月 04, 2008
人類可有未來 ?
5月 28, 2008
5月 26, 2008
無住相布施
(註)
讀得愈多書,就愈有慈悲心?恕筆者未能認同。先撇開「指的是讀哪本﹝文學﹞書?」這個有點「捉字蝨」的問題,讀書似乎不是培養慈悲心的充分條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條件。
先說前者。就算我們從書本上讀到其他人的經驗,也不等於會自動地「切身體會其他人的遭遇」,除非閱讀者能勇敢地面對「自己原有的理解與別人的經驗之間的矛盾」及由此而來種種內心的掙扎,並進行深刻的內在反省﹝有時是很痛苦的自我質疑﹞,才能提昇自己理解問題的層面。換句話說,書本提供的頂多是「思考的﹝部份﹞材料」而己,閱讀者還是需要具有某種「批判思考的能力」的。
當然,筆者並不是說,只有少數能者才有資格談慈悲與同情。不知道大家有否留意:總會認識或者知道一些人,他/她們書也許讀得不多,又不是甚麼文化菁英,但卻無怨無尤地關顧不幸、貧窮或痛苦中的陌生人和社會或自然界的弱小。或許他們對宇宙、人生或自然曾有深刻或特別的經歷和領悟? 或者他們小時候被愛著,長大後才有能力去﹝勇敢地﹞愛人?如何才能讓所有的孩子﹝和更多的大人﹞這樣?
其實,發慈悲心後,也不等於一勞永逸。若說發慈悲心(不)易,則在發慈悲心後,如何在人世間種種遭遇﹝痛苦、憤怒與引誘﹞中,安頓住這顆心﹝維持熱誠而不變質﹞,更難。筆者不知其他人怎樣做,對個人來說,方法或許是:不懈地修習﹝而筆者卻有時很懶惰!﹞。社會結構或許太強,個人力量或許太弱;但若能有一班行動同志彼此相互鞭策、相互勉勵,想必能不至於墮陷。共勉之。
註:
李怡在5月13日於香港蘋果日報社論發表《災難頻仍 積德消災》論述「天譴論」後,受到四方八面的批評。客氣一點的梁文道,也認為李怡「對當局的憤懣嗔怒蓋過了他對百姓蒼生的慈悲」(《讀出慈悲》,蘋果日報5月26日)。本文是對梁文有感而發,與「天譴論述」無關 。
關於該個爭論,很多人認為李怡「冷血」,但麥當勞則認為:「李怡要求的反省(天譴論述,不是天譴論)很大程度是回應7.6級這個數字,他的第一感慈悲與天譴論是不能切斷的。我們硬要切斷這兩者的關係,李怡當然就是缺了慈悲了。」
無論如何,深切哀悼地震的無辜死難者。
讀得愈多書,就愈有慈悲心?恕筆者未能認同。先撇開「指的是讀哪本﹝文學﹞書?」這個有點「捉字蝨」的問題,讀書似乎不是培養慈悲心的充分條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條件。
先說前者。就算我們從書本上讀到其他人的經驗,也不等於會自動地「切身體會其他人的遭遇」,除非閱讀者能勇敢地面對「自己原有的理解與別人的經驗之間的矛盾」及由此而來種種內心的掙扎,並進行深刻的內在反省﹝有時是很痛苦的自我質疑﹞,才能提昇自己理解問題的層面。換句話說,書本提供的頂多是「思考的﹝部份﹞材料」而己,閱讀者還是需要具有某種「批判思考的能力」的。
當然,筆者並不是說,只有少數能者才有資格談慈悲與同情。不知道大家有否留意:總會認識或者知道一些人,他/她們書也許讀得不多,又不是甚麼文化菁英,但卻無怨無尤地關顧不幸、貧窮或痛苦中的陌生人和社會或自然界的弱小。或許他們對宇宙、人生或自然曾有深刻或特別的經歷和領悟? 或者他們小時候被愛著,長大後才有能力去﹝勇敢地﹞愛人?如何才能讓所有的孩子﹝和更多的大人﹞這樣?
其實,發慈悲心後,也不等於一勞永逸。若說發慈悲心(不)易,則在發慈悲心後,如何在人世間種種遭遇﹝痛苦、憤怒與引誘﹞中,安頓住這顆心﹝維持熱誠而不變質﹞,更難。筆者不知其他人怎樣做,對個人來說,方法或許是:不懈地修習﹝而筆者卻有時很懶惰!﹞。社會結構或許太強,個人力量或許太弱;但若能有一班行動同志彼此相互鞭策、相互勉勵,想必能不至於墮陷。共勉之。
註:
李怡在5月13日於香港蘋果日報社論發表《災難頻仍 積德消災》論述「天譴論」後,受到四方八面的批評。客氣一點的梁文道,也認為李怡「對當局的憤懣嗔怒蓋過了他對百姓蒼生的慈悲」(《讀出慈悲》,蘋果日報5月26日)。本文是對梁文有感而發,與「天譴論述」無關 。
關於該個爭論,很多人認為李怡「冷血」,但麥當勞則認為:「李怡要求的反省(天譴論述,不是天譴論)很大程度是回應7.6級這個數字,他的第一感慈悲與天譴論是不能切斷的。我們硬要切斷這兩者的關係,李怡當然就是缺了慈悲了。」
無論如何,深切哀悼地震的無辜死難者。
5月 19, 2008
5月 15, 2008
(聯署) 天災難料,人禍可免 促請中國政府介入緬甸人道危機
(由「香港爭取緬甸自由聯盟」發起:http://www.petitiononline.com/burmaaid/petition.html)
緬甸風災奪去了十萬人的生命,摧毀無數家園,加上缺乏安全食水及藥物,令人擔心疫症即將爆發。當全球注視緬甸災情,緬甸軍政府卻拒絕外國組織入境展開救援 工作,堅持自行發放物資,令人擔心資源會被軍政府濫用,以及軍政府未必能夠獨力控制災情。目前多個救援組織及外國政府,包括中國政府,已承諾向緬甸災民提 供援助,現在當務之急是如何令物資送到災民手中。我們希望中國政府能為緬甸的人道危機進一步展開斡旋。
其實,早在風災以前,緬甸人民的處境已是水深火熱。在六二年的軍事政變前,緬甸本是亞洲其中一個最富裕的國家,擁有玉石及天然氣等珍貴資源,亦是 最主要的大米出口國。如今,緬甸是最低度發展的國家,九成人民年收入不足三百美元,家庭花費七成收入在食物中,軍政府在醫療的投入僅為國民生產總值的三個 百份比,卻把四成的國民生產總值用於軍事用途,數以百萬的少數民族受軍人逼害而流離失所,難民不斷逃往鄰國。這些同樣是人道危機,亦應同樣受到關注。
中國政府與緬甸軍人政府在政治、軍事、經濟上關係密切。中國多次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反對將緬甸問題提上議程,甚至威脅行駛否決權;亦是緬甸最主要的 武器貿易伙伴;至少二十六間中國企業在緬甸進行有關能源投資,涉及超過六十二個天然氣及石油、水力發電及礦業的項目,包括: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 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及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我們希望中國政府能藉與緬甸軍政府的良好關係積極介入緬甸的人道危機。為此,作為香港市民,我們要求中 國政府:
1.爭取派員到緬甸直接進行救援及監察物資的發放;
2.敦促緬甸軍政府允許救援組織入境展開救援工作;
3.停止一切涉及人權侵犯的投資項目;
4.終止對軍政府售賣武器;
5.支持聯合國安理會有關緬甸的提案。
緬甸風災奪去了十萬人的生命,摧毀無數家園,加上缺乏安全食水及藥物,令人擔心疫症即將爆發。當全球注視緬甸災情,緬甸軍政府卻拒絕外國組織入境展開救援 工作,堅持自行發放物資,令人擔心資源會被軍政府濫用,以及軍政府未必能夠獨力控制災情。目前多個救援組織及外國政府,包括中國政府,已承諾向緬甸災民提 供援助,現在當務之急是如何令物資送到災民手中。我們希望中國政府能為緬甸的人道危機進一步展開斡旋。
其實,早在風災以前,緬甸人民的處境已是水深火熱。在六二年的軍事政變前,緬甸本是亞洲其中一個最富裕的國家,擁有玉石及天然氣等珍貴資源,亦是 最主要的大米出口國。如今,緬甸是最低度發展的國家,九成人民年收入不足三百美元,家庭花費七成收入在食物中,軍政府在醫療的投入僅為國民生產總值的三個 百份比,卻把四成的國民生產總值用於軍事用途,數以百萬的少數民族受軍人逼害而流離失所,難民不斷逃往鄰國。這些同樣是人道危機,亦應同樣受到關注。
中國政府與緬甸軍人政府在政治、軍事、經濟上關係密切。中國多次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反對將緬甸問題提上議程,甚至威脅行駛否決權;亦是緬甸最主要的 武器貿易伙伴;至少二十六間中國企業在緬甸進行有關能源投資,涉及超過六十二個天然氣及石油、水力發電及礦業的項目,包括: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 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及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我們希望中國政府能藉與緬甸軍政府的良好關係積極介入緬甸的人道危機。為此,作為香港市民,我們要求中 國政府:
1.爭取派員到緬甸直接進行救援及監察物資的發放;
2.敦促緬甸軍政府允許救援組織入境展開救援工作;
3.停止一切涉及人權侵犯的投資項目;
4.終止對軍政府售賣武器;
5.支持聯合國安理會有關緬甸的提案。
5月 10, 2008
期望香港,對母乳餵哺友善 ──寫在2008年母親節前夕
(本文的撮錄版亦刊於香港母乳育嬰協會《母乳育嬰專訊季刊》第三十九期,2008年6月。﹞
母乳是嬰兒的最理想食物:廉宜、安全、衛生、環保、容易消化和吸收,有齊嬰兒出生後頭六個月所需的所有營養。母乳中含有二百多種物質,除了營養素外,還包括荷爾蒙、活細胞、酵素、免疫球蛋白等,可保護嬰兒免受感染、預防各種敏感和疾病、對大腦和視網膜發育尤其重要,嬰兒配方奶粉無可代替。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嬰兒出生後頭六個月應該以純母乳餵哺,在隨後添加固體食物的同時,母乳餵補可持續至兩歲或以上。這建議對不少所謂「第三世界」國家尤其意義重大,因為跨國奶粉工業在當地傾銷﹝包括誤導市民母乳不夠營養、向當地醫護人員贈送禮品等﹞,但由於基本衛生條件惡劣,大量嬰兒因為食用以受污染水源開調的奶粉而死亡,而不是受到母乳的天然抗體保護。
有見及此,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再一步定出了多個步驟,要求各國所有醫院實施,目的是保持嬰兒吸吮乳房的頻率和力量,減少乳頭混淆及維持母親的泌乳量,包括幫助母親在嬰兒出生後半小時內開始餵哺母乳;即使母嬰分離,亦應教導母親知道如何繼續餵哺母乳;除醫生指示外,不得給嬰兒母乳外的任何食物;實行母親與嬰兒每天24小時同室;鼓勵按照嬰兒需要隨時餵哺母乳;不要讓嬰兒吸吮人造奶咀等。﹝關於世界衛生組織對母乳餵哺的權威立場文件,請參考本文文末﹞
近年香港衛生署支持母乳餵哺,並已制定母乳餵哺政策的文件。既然母乳餵哺有如此多的好處,並得到政府的宣傳,為什麼根據衛生署的資料,本港的母乳餵哺比率仍然落後於國際水平?為什麼在不少親子網站和活動裡,參與者好像絕大部份仍是以奶瓶餵養嬰兒?
最近收到由香港母乳育嬰協會出版的《母乳育嬰專訊季刊》(第38期),署名Ivy的媽媽分享當初餵哺母乳的困難,包括因為所入住的私家醫院的行政安排和部份醫療專業人員的認識,不讓寶寶出生後儘早餵哺初乳、只能按鐘進入大房餵哺、及因嬰兒「面黃」,醫生要求以奶粉餵養﹝衛生署的單張清楚指出,完全不需要單單因新生嬰兒黃疸而停止餵哺母乳﹞。雖然出師不利,但作者出院後堅持以純母乳餵哺。儘管周圍有很多親友對母乳存有誤解,上班工作又忙碌,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作者仍以純母乳餵哺了寶寶九個多月。不過同期的十多個朋友全早放棄,作者感到孤軍作戰。
這個個案顯示,本港部份醫院沒有實施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引,部份醫護人員亦沒有真正支持母乳餵哺。不過該個案發生在私家醫院,公立醫院又如何?當日筆者和妻子知道懷孕後,我們選擇了一間著名的公立教學醫院,以為該醫院應在政策和實踐上順應潮流,積極推動母乳餵哺。不過,兒子出生後,醫護人員不是立刻拿給與他一起共生九個月的母親作必要的肌膚接觸,和讓寶寶依本能吸吮乳房(latch-on),而是在產房外面進行了整整一個鐘頭的例行檢查。回到大房後,母親無錯是與嬰兒同室,亦沒有規定只准按時鐘餵哺﹝這方面比起前述的醫院要進步得多﹞。但是,妻子最需要的幫助──由有經驗或受過訓練的人士﹝於最適當的時間──產後﹞在現場指導正確的餵哺姿勢和嬰兒吸吮技巧──卻欠奉。
筆者認識一名親戚,懷疑就是由於寶寶吸吮方式錯誤﹝再加上過早使用奶咀補奶粉,導致乳頭混淆﹞,乳汁未能被有效吸取,結果導致乳房腫脹,在極痛苦的情況下放棄母乳餵哺。另外一位親戚,嬰兒出生後一直兼用奶瓶,結果漸漸地嬰兒愛流量快的乳膠奶咀,抗拒需要較複雜口部肌肉技巧吸吮的乳房﹝母嬰健康院的護士長對我們解釋這個現象時,比喻為「知道有叉用,唔肯用筷子」﹞,最後差不多要完全放棄直接授乳﹝不是沒有方法解決,但不容易﹞,打擊甚大。
在香港筆者相信有類似經歷者,大有人在。
為什麼所謂「正確」的吸吮技巧和餵哺姿勢,在此時此地的香港變得如此重要?整體社會大環境不利母乳哺餵可能是主因。筆者自己出生後頭四個月內是吃全人奶的﹝後來媽媽要服用避孕丸才停止授乳﹞,據媽媽說那時﹝直至七十年代初期﹞人奶是「窮人的選擇」、「食奶粉好矜貴」。雖說餵人奶「好黏身」,但據人類學家Kathy Dettwyler的考察,在很多傳統社會裡,整天頻密地餵哺是很平常的事﹝嬰兒甚至會以揹帶掛在母親的胸前,讓勞動階層的母親一邊幹活、一邊餵哺﹞,吸吮方式只要不太差,便「相對」不重要,而且頻密餵哺保證較高脂肪﹝有助嬰兒成長﹞的後乳的獲得。
可惜在本港,母乳餵哺的記憶好像遭集體遺忘,媽咪缺少觀察學習的對象﹝有多少人親眼見過別人「埋身」授乳、而不是以奶瓶餵嬰兒?﹞。根據外母大人的憶述,七十年代中期本港公立醫院開始向產婦宣傳「奶粉好營養」,結果,妻子、兩個弟弟和所有堂表兄弟姊妹﹝推而廣之,甚至香港一整代人口﹞都是以奶粉餵大的,沒有任何一位姨媽姑姐有直接授乳的經驗﹝但婆婆的九個兒女,包括外母大人,都是吃人奶大的﹞,在母乳餵哺上香港出現了「經驗斷層」的現象。
短時間內,奶粉跨國財團、醫療專業、文化工業與港式資本主義生產體制合謀,成功使奶粉奶瓶成為餵養嬰兒的主流標準:當社會要求事事與時鐘競賽、僱傭關係排斥育嬰、社區又欠缺對母乳育嬰的支援﹝太太說,打來關心餵哺進展的問候電話,最多收到的竟是來自奶粉公司職員的「慰問」﹞、配方奶粉又被西醫論述「黃袍加身」......時,表面上「不夠效率」、「不能量化」的母乳餵哺便容易被邊緣化了。
當家人、親戚朋友、甚至醫護人員只有以奶瓶餵奶粉的經驗、對母乳缺乏認識,他們的育兒意見便可能對有心授乳的母親造成壓力,甚至變成「好心做壞事」。要知道「頭幾個月應否給嬰兒餵水?」「應否給初生嬰兒安撫奶咀?」「應否訂立餵哺時間表?」「那些食物母親要戒口/多吃?」「嬰兒一兩小時要吃一次/嬰兒體重增加得不夠快/...,是否奶水不足,要補奶粉?」「用什麼容器來餵奶粉或餵擠奶?」「晚上可否改餵奶粉,讓嬰兒『一覺睡到天亮』,讓父母可以休息?」「可否/如何與嬰兒安全共眠?」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從餵母乳和餵配方的角度,答案未必完全相同。
真心支持母乳餵補的專業人員(如Jack Newman)會告訴妳,只要改善嬰兒的吸吮、配以一些小技巧﹝例如按摩和乳房擠壓﹞、營養和水份等,絕大部份的母親都有足夠的天賦能力授乳。但若錯誤地把餵配方奶粉的有限知識,不加思索地套用在母乳餵哺上﹝例如規定餵哺的時間和次數﹞,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母親的乳汁供應減少﹝乳汁是按需要生產的﹞,造成惡性循環,最後甚至會授乳「失敗」。
如果筆者的解釋沒有錯,難怪根據2004年衛生署的調查,高達37%的媽媽認為停止餵哺母乳的原因,是由於「奶水不足」,儘管香港這一代媽媽的營養,只會比起筆者當年的母親或更早的授乳前輩們,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然,要在香港推展母乳餵哺,除了改善醫院的行政、醫護人員的態度和家庭的支持外,一些配套措施也十分重要。政府的母嬰健康院雖然大致支持母乳餵哺,也只是暫時中和了奶粉財團一浪接一浪、無孔不入的宣傳攻勢而己。
當母親出院後,馬上必須面臨家庭和社區生活的挑戰,數星期後更可能是回到職場的沉重壓力﹝前述的調查同時顯示,26%受訪媽媽因上班停止授乳﹞,無時無刻不在要求嬰兒與母親乳房過早分離。
香港的公眾地方普遍缺乏育嬰間和母乳餵哺室,迫使佷多哺乳母親放棄外出,或寶寶被迫﹝在管理人員要求下﹞在洗手間「用餐」。妻子雖然一向少理世人的目光﹝只用一塊頸巾遮擋,便在餐廳授乳﹞,但是也曾經迫不得已地在著名百貨公司的「洗手間/育嬰間」授乳,結果別人大便時的氣味幾乎令她作嘔。
其實,政府應該帶頭規定在文娛中心、圖書館、主要政府部門、車站、公園、公屋商場和街市等設立設備合格的獨立哺乳間及育嬰間﹝育嬰間應獨立於男女洗手間,安全衛生和提倡性別平等,鼓勵父親參與育嬰﹞,甚至參考美國多個州的做法,立法保障婦女可在公眾地方授乳。
在推動宣傳僱主支持母乳育嬰時,政府更應根據國際勞工公約,延長有薪產假至最少十四週﹝現時「前四後六」的安排,母親往往還未從產後虛弱中完全康復過來,就要趕著上班,極不人道﹞、立法規定配偶享有陪產假、規管職工過長工時、保障工間休息、哺乳或集乳時間 (台灣《兩性工作平等法》及《勞基法》便規定,女性員工每天可以有兩次各三十分鐘的哺乳時間 )、推動彈性工作時間、保障部份時間僱員的權益、資助企業設立職員育嬰間等,讓親職得到﹝性別﹞平等的尊重。
把遭主流經濟邏輯顛倒的優次──為資本家利潤而生產,而不是為生命需要而生產──再重新調轉過來。
母乳餵哺不單只是一種餵食的方法,它更能建立母嬰的親善關係和緊密連繫,促進嬰兒的生理發育和情緒安定。與奶瓶餵養比較,母乳餵哺減少廢物和污染、保護環境,並透過保護嬰兒的健康,減低社會在醫療方面的開支,及雙親因請假照顧而造成的生產力降低。哺餵母乳成功與否,絕不只是母親一人的事。若本港促進母親哺育母乳的制度、環境、文化和社會網絡沒法大幅改善,大部份勞工階層母親不是繼續苦苦支撐,就是過早放棄母乳餵哺,屆時母乳餵哺恐怕只有淪為少數有閒階級婦女的特權而已。
﹝攝影:筆者﹞
附錄:
因挪千替宣言(Innocenti Declaration) (節錄)
﹝世界衛生組織 日內瓦 1989﹞
我們了解母乳哺餵是一個獨特的過程,它 :
o 提供嬰兒理想的營養,促進他們健康的成長及發展;
o 減少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率及嚴重性,因而減少嬰兒的死亡率及罹病率;
o 減少婦女乳房癌及卵巢癌的危險性,增加懷孕的間隔,因而促進婦女的健康;
o 提供家庭及國家社會上及經濟上的好處;
o 當順利哺乳時,提供多數的婦女滿足及成就感。
同時最近的研究發現:頭六個月愈完全純哺餵母乳,好處愈明顯;之後添加副食品並持續哺餵母乳愈久者,好處也愈多;介入性的計畫可以正向的改變母乳哺餵的行為。
因挪千替宣言是由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決策者會議" 九十年代的母乳哺餵:全球的運動" 中的參加者所製作及採用的。此會議於1990年七月三十日到八月一日在義大利佛羅倫斯,斯巴達德里,因挪千替舉行。這個宣言反應了該次會議的原始背景文件,及會中討論的結果內容。有三十二個政府及十個聯合國組織採用。 因此我們宣稱:
o 為了全球母親及兒童的健康及營養,所有的婦女都應有權利可以完全哺餵母乳,所有的嬰兒應從出生到四到六個月大中完全純哺餵母乳。
o 之後,在接受適當的副食品的同時,兒童應持續哺餵母乳直到兩歲或兩歲以上。
o 要完成這種理想的餵食方式,我們必須建立一個適當而支持的環境,讓婦女可以這樣的方式哺餵母乳。
o 在很多國家要完成這個目標必須重建母乳文化,並積極抵抗奶瓶餵食文化的侵入。這需要鼓勵及承諾,需要運用社會各個階層領導者的名望及權威。
o 應努力增加婦女對自己哺餵母乳的信心,清除母乳哺餵的限制及障礙,這些障礙通常是以潛在間接的方式影響對哺乳的看法及行為。這個工作需要敏感、持續謹慎、及理解性的溝通策略,應包括所有的媒體,並散播到社會各階層。進一步,醫療系統、上班場所、及社區中母乳哺餵的障礙也必須清除。
o 應確保婦女得到足夠的營養,更要確認婦女得到家庭計劃的資訊及服務,使她們可以持續哺餵母乳,避免太密著生產而損害她們及孩子的健康及營養狀態。
o 所有的政府應建立九十年代國家的母乳哺餵政策,並設定適當的國家目標。 他們應建立國家監測系統來完成他們的目標,並建立一些指標,如產婦出院時完全哺餵母乳的比率,及嬰兒在四個月大時完全哺餵母乳的比率。
o 國家相關單位更應將他們的母乳哺餵政策融入所有的健康及發展政策,他們應鼓勵及加強在相關計畫中所有保護、促進、及支持母乳哺餵的行動,例如:產前照顧、營養、家庭計劃、母親及兒童常見疾病的預防及治療等。所有保健工作人員應接受訓練,以獲得執行母乳哺餵政策的技巧。
完全哺餵母乳表示不給嬰兒其他飲料或食物,嬰兒應經常餵食,不限制時間。
[…]
答讀者問
問:地球這麼多污染,母乳會否受到污染?配方奶粉是否更安全?
答:先撇開「嬰兒配方奶粉所包含的污染物」、「奶粉的生產/消費過程對環境的影響」和「母乳所提供的免疫力」不談,若真的認為地球污染已到了如此嚴重的地步,那凡婦女一旦懷孕都應該擔心,因為環境污染物對在母體的胎兒的傷害,遠遠比對吃母乳的嬰兒為大。
母乳餵哺對母親、嬰兒和環境皆有益。為了保護母乳這個珍貴資源,我們更要設法救救地球,使母乳餵哺的文化能延續下去。
5月 05, 2008
5月 02, 2008
赤化了的香港
九時正,筆者到達尖沙咀,本想加入支聯會的行列,因為支記的活動一向「安全」;而且收不到 其他示威團體的活動消息。怎知通往半島酒店的行人路早已封閉,看守鐵馬的警員似乎早知筆者來贈慶,讓別人通過,偏偏不讓筆者通過。本想從地下通道走去新世界中心再繞過去,但一上地面便見到曾憲梓,作嘔了一會,發現此路也不通,唯有走回頭。
退回至柏麗大道,見尊敬的劉山青先生一人勇敢地舉起示威牌,被紅衣人團團圍著,感覺自己眼有點濕,本想走過去「幫拖」,但又擔心不能及早回家湊細路。姑且先向前行,發現幾位民間人權陣線成員在海防道口,遂加入陣營,選了唯一一張畫上當日王維林身擋坦克和血紅色大陸地形的牌子﹝上面寫有「忘記屠殺」、「支持奧運」的字句﹞,並把自己一早預備好的螢光橙色單車安全衣穿上﹝中國大陸是最多人踏單車的國家﹞。
我們的示威過程本來大致順利﹝由於人數和聲音太懸殊,筆者懷疑當時沒有太多人知道我們的存在﹞,但當火炬手跑過、本應曲終人散時,背後有兩位外國人 士舉起寫上大意是釋放西藏的標語,隨即被人群包圍和喝倒采,標語又被人拿走﹝從筆者的角度看來﹞。我們正在猶豫應否走過去聲援時,被人群「發現」,結果約十位橙衣人被最少百餘個紅衣人圍著、阻擋和喝罵,我們更有人差點被紅旗棒打。筆者見到有貌似憤青的物體,不斷向我們大聲咆哮,喉嚨發出怪異的聲音。不過,最使筆者沒好氣的,是一名青年人,以英文質問筆者牌子上的地形,為何沒有台灣。嘿,台灣幾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這些青年人受的是什麼貨色的愛國教育?
氣氛有些緊張。除了「還政於民」、「改善民生」、「爭取普選」外,我們有人改喊「維護言論自由」、「反對暴民政治」的口號。警員則以人鏈及鐵馬分隔兩批人,有警員要求我們停止喊口號和舉標語,以免「刺激」群眾;又要護送我們走路,若幾分鐘內不離開,會把我們拘捕云云。我們覺得香港有言論和行動自由,起初沒有理會警方,而且還一起唱國際歌──雖然部份成員對歌詞不太熟悉,但這是筆者覺得最有意義的時刻。
後來,考慮到人身安全,我們決定集體乘坐警方提供的貨車離開該區,讓全世界透過攝影和報導知道香港淪落至甚麼的一個地方。最後在油麻地警署停車場下車,喜遇劉山青和陳巧文等人。
《支持陳巧文同學》
《憋死》
《港人不要歡迎代表專權的聖火》
退回至柏麗大道,見尊敬的劉山青先生一人勇敢地舉起示威牌,被紅衣人團團圍著,感覺自己眼有點濕,本想走過去「幫拖」,但又擔心不能及早回家湊細路。姑且先向前行,發現幾位民間人權陣線成員在海防道口,遂加入陣營,選了唯一一張畫上當日王維林身擋坦克和血紅色大陸地形的牌子﹝上面寫有「忘記屠殺」、「支持奧運」的字句﹞,並把自己一早預備好的螢光橙色單車安全衣穿上﹝中國大陸是最多人踏單車的國家﹞。
我們的示威過程本來大致順利﹝由於人數和聲音太懸殊,筆者懷疑當時沒有太多人知道我們的存在﹞,但當火炬手跑過、本應曲終人散時,背後有兩位外國人 士舉起寫上大意是釋放西藏的標語,隨即被人群包圍和喝倒采,標語又被人拿走﹝從筆者的角度看來﹞。我們正在猶豫應否走過去聲援時,被人群「發現」,結果約十位橙衣人被最少百餘個紅衣人圍著、阻擋和喝罵,我們更有人差點被紅旗棒打。筆者見到有貌似憤青的物體,不斷向我們大聲咆哮,喉嚨發出怪異的聲音。不過,最使筆者沒好氣的,是一名青年人,以英文質問筆者牌子上的地形,為何沒有台灣。嘿,台灣幾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這些青年人受的是什麼貨色的愛國教育?
氣氛有些緊張。除了「還政於民」、「改善民生」、「爭取普選」外,我們有人改喊「維護言論自由」、「反對暴民政治」的口號。警員則以人鏈及鐵馬分隔兩批人,有警員要求我們停止喊口號和舉標語,以免「刺激」群眾;又要護送我們走路,若幾分鐘內不離開,會把我們拘捕云云。我們覺得香港有言論和行動自由,起初沒有理會警方,而且還一起唱國際歌──雖然部份成員對歌詞不太熟悉,但這是筆者覺得最有意義的時刻。
後來,考慮到人身安全,我們決定集體乘坐警方提供的貨車離開該區,讓全世界透過攝影和報導知道香港淪落至甚麼的一個地方。最後在油麻地警署停車場下車,喜遇劉山青和陳巧文等人。
延伸閱讀:
《好在仲有司徒華﹝、李卓人﹞與陳巧文》《支持陳巧文同學》
《憋死》
《港人不要歡迎代表專權的聖火》
5月 01, 2008
5月2日奧運火炬日‧支持推動中國人權
「中國政府企圖藉著舉辦一次完美的奧運,透過電視傳播使全球數億觀眾相信中國是一個既現代又高效率的國家。他們會千方百計迴避電視上的批評。然而,『橙色行動』可以粉碎他們的嚴密封鎖,同時,被壓制的千千萬萬中國人也可以在奧運期間發聲。
﹝節錄自: 《中國禁得了橙色嗎?》﹞
3月 19, 2008
「五十年不變」
發生在西藏的事,筆者覺得很難過。
中共在西藏一直實行獨裁統治,超過五十年。
暴力,只會滋生更多暴力。
年青人,試放下大漢族沙文主義一會,切身處地想一想。
中共在西藏一直實行獨裁統治,超過五十年。
暴力,只會滋生更多暴力。
年青人,試放下大漢族沙文主義一會,切身處地想一想。
延伸閱讀
王岸然:「......因為西藏人野蠻落後,有奴隸制度,所以中國人解放西藏就是合理的。若這道理成立,西方列強入侵有奴隸制度的清朝也是合理的了。」﹝《年輕人應獨立反思西藏問題》﹞
3月 13, 2008
大雄的宇宙心靈
臨睡前,靜兒走進父親的房間,想向父親最後一次說晚安。
明天一早便與大雄結婚了。
此時,叮噹的「坦白電波」發生作用,靜兒不吐不快:
「爸爸!我不嫁了!若我走了, 爸爸便會很寂寞了。」
「那當然。」爸爸輕輕回應。
「到現在為止,我一直受你們的疼愛和愛護......但我甚麼也不能替爸爸媽媽你們做...」
「不!妳已留給我們很多禮物了!」
「禮物!?我留下的?」
「對。數之不盡。
第一件禮物就是妳的誕生。
深夜三時......妳的哭聲如天使吹奏的喇叭聲般。我從沒有聽過這麼快樂的音樂。
當我離開醫院時......東面的天邊微微浮起一片白色,但我頭上仍然只是星空一片。
在這廣闊宇宙的一角,有一個承繼我的血脈的生命誕生。這麼一想,我便十分感動!淚流過不停。
以後的每天......都是快樂的。每天都充滿著回憶。這就是妳給我最好的禮物。
雖然有點兒寂寞,但回憶會溫暖著我的心。妳不用為這件事擔心。」
「我...擔心的是......結婚後能否順利和諧地相處下去。」
「一定可以的。妳要相信大雄。
我認為妳選擇大雄是對的。
那年青人會為人謀求幸福,亦會為別人的不幸而傷心。這是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地方。
我相信他一定會帶給妳幸福的。」
﹝節錄自:藤子‧F‧不二雄著,《叮噹香港中文版》,第二十五卷,文化傳信有限公司,1993年8月29日出版。」
願我的小寶寶,長大後像大雄......
2月 13, 2008
虛偽的傳媒,虛偽的網民
虛偽的,還有那些四處散發傳閱該些性行為照片,卻口口聲聲喊說是為了「正義」和「知情權」的報紙和網民。
無論涉及的藝人的「真實」人格如何﹝一直以為她是「天真」和「傻」而高呼「被騙」的人,應該先自我檢討心智發展水平,看看自己是否太「天真」和太「傻」﹞,這些當事人私底下拍攝的房事照片內容不是公眾財產一部份,她同意讓這些照片公開展示分享又當別論。
警方執法不公,在多宗案件上優待偏袒權貴名人、歧視欺壓窮人蟻民,雙重標準,當然要譴責。
可是,無論目的是要「揭穿」某偶像 ( 和製造她這個文化商品的集團/體制 ) 的「虛偽」,或是要「挑戰」警權的「自大」,也不能合理化嚴重侵犯隱私的集體暴力。而且,為什麼要連那些並非/已退出娛樂圈女性的照片都散發?為什麼要指名道姓、查人家宅、誓要使人無地自容、家破人散而不罷休?
自願進行、無強迫成分又不干擾他人的性行為,請問旁人有何資格去道德審判你的過去?那你為何又有權去對別人評頭品足?
以傷害無辜、侵犯、貶低女性自主和尊嚴的手段去要求「正義」,這是哪門子的「正義」?
2月 07, 2008
1月 19, 2008
騎單車如何上斜路?
筆者每天踏單車代步時,許多時會遇上一些不懂得如何操作單車上斜坡的朋友:他們不是吃力地踏上斜路,就索性下車把單車推上斜坡。還曾經見有朋友為求避開斜路,把單車逐級搬上旁邊的行人樓梯。曾好奇地詢問,發現很多人原來不知可以運用單車的變速器變速 (即「轉檔」或「轉波」﹞。這樣會大大減少騎自行車的樂趣!以下是筆者多年來的踏車心得,希望這篇文章對讀者有用。
要想輕鬆地上斜,先要知道如何使用變速桿或變速把手﹝香港俗稱「波手」﹞:
筆者以自己的寶馬做例子,
這是變速桿 (「波手」),分左右的。
一般來說,用來代步的兩用車,右邊的變速桿是控制後面的變速器轉檔的,下圖是後變速器 ( 港俗稱「波腳」) 和飛輪組。飛輪組一般有很多個飛輪﹝筆者的單車便有七個),故此把 右變速桿理解成一個「微調掣」也可。
後變速器有兩個小滑輪,可令鏈條不會因轉檔時忽鬆忽緊 。
一般來說,左邊的變速桿是控制前面的變速器轉檔的。這就是前變速器 ( 港俗稱「波撥」) 和齒盤組 ( 港俗稱「鏈餅」) (圖中,前變速器在齒盤組左上方﹞。齒盤組是最影響車速的部份,因此可把 左變速桿理解成一個「大掣」也可。
節錄自筆者以前的文章:
上斜方法:
在平路上,筆者一般把 左變速桿撥在中間 (筆者的是 2) 的位置。若撥在 (3)的位置,齒盤最大,其他條件不變,車速較快,也較費力。若撥在 (1)的位置,齒盤最小,雖省力,但腳好像踏在空氣上,不爽。齒盤大小應依照路面環境和自己身體的感覺調整,不適當的齒盤對膝蓋不好。
當眼見前面有斜路時,逐漸把 右變速桿撥去較大飛輪的位置,例如從(5)撥去 (4)、(3) 或 (2),為單車的傳動系統作好上斜的準備。因為即將會撥去最小的齒盤上,而最小的齒盤最好配上較大的飛輪,才合乎效率。有時短和不太斜的斜坡,這樣做已足夠。
即將上斜前一刻,把 左變速桿大撥去(1)的位置,即齒盤最小。「齒盤愈小,飛輪愈大,車速愈慢,但也愈省力,適宜上斜」。盡量不要在上斜後才撥 左 (前) 變速桿,地心吸力 (姑且這樣理解 :-) 容易使鏈條因轉檔而脫落,長期也使單車的傳動系統耗損 ( 單車會發出噪音警告﹞。
上斜時,依斜度、坡長和自己身體的感覺再微調一下 右變速桿。要挑戰自己,你可以把目標定為:使踩踏時,盡量維持一定的曲柄圈速﹝與踩平路時比較﹞。
如此便可較輕鬆上斜。﹝恭喜!﹞
當到達平路時,只需把之前的操作逆轉即可,即把 左變速桿撥回中間的位置,然後把 右變速桿撥回適當的位置即可。
用文字說明好像很複雜,其實讀者親自試過幾次就會體會,習慣了後就能得心應手。現時筆者轉檔差不多變成了 second nature。
﹝使用其他車類、或有其他上斜方法的朋友,請不吝賜教。﹞
小小貼士:
(1) 若把變速桿撥好,上斜時仍覺費力,或者車子沒有變速器怎麼辦?上斜時,你可以將前身向把手盡量靠近,運用多些大腿的力量 (但前題是單車鞍座必須調較在適當高度上)。遇上很斜的坡,有些朋友甚至索性把下身離開座位,左右Swing,很有型,不過筆者覺得應懂得留力,因時間長了會有點累。
(2) 學好運用左右變速桿,除了上鈄和飛車外,就算在平路上也很有用。例如若遇上阻塞﹝如突然很多行人),筆者會把飛輪撥向大,甚至把齒盤撥小,減速,並使車子變得很易控制。因此,變速桿對騎單車安全也很重要。
先前的文章:
要想輕鬆地上斜,先要知道如何使用變速桿或變速把手﹝香港俗稱「波手」﹞:
筆者以自己的寶馬做例子,
這是變速桿 (「波手」),分左右的。
一般來說,用來代步的兩用車,右邊的變速桿是控制後面的變速器轉檔的,下圖是後變速器 ( 港俗稱「波腳」) 和飛輪組。飛輪組一般有很多個飛輪﹝筆者的單車便有七個),故此把 右變速桿理解成一個「微調掣」也可。
後變速器有兩個小滑輪,可令鏈條不會因轉檔時忽鬆忽緊 。
一般來說,左邊的變速桿是控制前面的變速器轉檔的。這就是前變速器 ( 港俗稱「波撥」) 和齒盤組 ( 港俗稱「鏈餅」) (圖中,前變速器在齒盤組左上方﹞。齒盤組是最影響車速的部份,因此可把 左變速桿理解成一個「大掣」也可。
節錄自筆者以前的文章:
* 前變速原理:移動前變速桿,變速桿拉緊變速線,變速線移動前變速器,將鏈條轉上不同大小的齒盤。
* 後變速原理:移動後變速桿,變速桿拉緊變速線,變速線移動後變速器,將鏈條移到不同大小的飛輪上。後變速器有兩個小滑輪,可令鏈條不會因轉檔時忽鬆忽緊 。
齒輪比﹝齒盤齒數÷飛輪齒數)愈大,即齒盤愈大,飛輪愈小,車速愈快,但也愈費力。相反,齒輪比愈小,即齒盤愈小,飛輪愈大,車速愈慢,但也愈省力,適宜上斜、逆風而行、路面不平及顧及馬路安全時用。
上斜方法:
在平路上,筆者一般把 左變速桿撥在中間 (筆者的是 2) 的位置。若撥在 (3)的位置,齒盤最大,其他條件不變,車速較快,也較費力。若撥在 (1)的位置,齒盤最小,雖省力,但腳好像踏在空氣上,不爽。齒盤大小應依照路面環境和自己身體的感覺調整,不適當的齒盤對膝蓋不好。
當眼見前面有斜路時,逐漸把 右變速桿撥去較大飛輪的位置,例如從(5)撥去 (4)、(3) 或 (2),為單車的傳動系統作好上斜的準備。因為即將會撥去最小的齒盤上,而最小的齒盤最好配上較大的飛輪,才合乎效率。有時短和不太斜的斜坡,這樣做已足夠。
即將上斜前一刻,把 左變速桿大撥去(1)的位置,即齒盤最小。「齒盤愈小,飛輪愈大,車速愈慢,但也愈省力,適宜上斜」。盡量不要在上斜後才撥 左 (前) 變速桿,地心吸力 (姑且這樣理解 :-) 容易使鏈條因轉檔而脫落,長期也使單車的傳動系統耗損 ( 單車會發出噪音警告﹞。
上斜時,依斜度、坡長和自己身體的感覺再微調一下 右變速桿。要挑戰自己,你可以把目標定為:使踩踏時,盡量維持一定的曲柄圈速﹝與踩平路時比較﹞。
如此便可較輕鬆上斜。﹝恭喜!﹞
當到達平路時,只需把之前的操作逆轉即可,即把 左變速桿撥回中間的位置,然後把 右變速桿撥回適當的位置即可。
用文字說明好像很複雜,其實讀者親自試過幾次就會體會,習慣了後就能得心應手。現時筆者轉檔差不多變成了 second nature。
﹝使用其他車類、或有其他上斜方法的朋友,請不吝賜教。﹞
小小貼士:
(1) 若把變速桿撥好,上斜時仍覺費力,或者車子沒有變速器怎麼辦?上斜時,你可以將前身向把手盡量靠近,運用多些大腿的力量 (但前題是單車鞍座必須調較在適當高度上)。遇上很斜的坡,有些朋友甚至索性把下身離開座位,左右Swing,很有型,不過筆者覺得應懂得留力,因時間長了會有點累。
(2) 學好運用左右變速桿,除了上鈄和飛車外,就算在平路上也很有用。例如若遇上阻塞﹝如突然很多行人),筆者會把飛輪撥向大,甚至把齒盤撥小,減速,並使車子變得很易控制。因此,變速桿對騎單車安全也很重要。
先前的文章:
1月 14, 2008
為何我不用翻版/破解版Photoshop?
筆者與一些朋友業餘皆愛攝影。近年數碼攝影非常流行,數位影像一般需要電腦後期處理,連帶相關的軟體亦灸手可熱。朋友喜歡採用Photoshop軟體。這套商用軟體不用介紹,市面上的使用手冊也有幾十種。
Photoshop所費不菲,朋友果然出手豪爽!?非也,其實他們全用翻版Photoshop,區區十多元而已。
自問以自己的電腦「知識」,要弄來一隻破解版Photoshop,不是難事。不過,筆者卻沒有這樣做。
別誤會,筆者並非要求讀者必需購買正版的Photoshop,但也不是鼓勵使用翻版。
過去筆者曾撰文,呼籲讀者不要使用翻版或解碼版的微軟軟件,以免無意中協助散佈版權私有軟體的封閉檔案格式。
為什麼不用翻版Photoshop?一套﹝近乎壟斷性﹞定價港幣數千元的軟體,若消費者可以以幾近免費的價錢取得,想想看,這對同類軟體的發展,以至用家的自由,長遠來說會有什麼影響?
由於再沒有成本的考慮,漸漸地,人們會覺得:這套大型軟體的強大功能﹝但不是人人必需的﹞,是理所當然的,其他的圖像處理軟體要進入市場必須以此為最低要求。
這只會對一些價錢較廉、功能較少或相若、但把能工作做得很好的另類軟體﹝包括自由軟體﹞,構成很大的壓力。很多自由軟體的開發社群,都是無酬勞動的,但現在他/她們必須和開發資金預算是天文數字的大軟體商競爭。
這樣很不公平。
翻版對大企業來說,短期或會造成利潤減少,但長遠來說,其實是保障了它們的市場,因為翻版的流行,使已佔優勢地位的封閉軟體,進一步成為市場上的標準。最後遭蠶食的,是人們的選擇權利。
不是危言聳聽。這每天都在發生。
幸好,就算不用Photoshop去處理數位照片,今天筆者還有一些選擇。
(這樣說法,相信很多人 [特別是同行競爭激烈的專業工作者] 會覺得匪夷所思。筆者明白你們的難處,還望你們能提供意見,共同努力。﹞
1月 08, 2008
為何無地方晾衫曬被?
筆者經常向親人說:除非住村屋或唐樓,否則大概要租/買個好幾百萬元的單位,才有回以前舊 式廉租屋的露台。今天母親年事已高,她雖仍住這些公屋,但已經很久沒有使用危險的「三支竹」,只是把衫掛在騎樓晾乾。以前曬被可以在走廊或樓下欄杆,但由於有「維護市容和公共衛生」的扣分制 ,唯有每次給乾衣鋪幾十元烘乾,既花錢又不環保。
先前住的私人屋苑,也是實用面積三百尺的小單位,剛搬來 (八年前) 的時候,管理公司在每戶洗手間的窗外外牆「自發地」﹝當然羊毛出在羊身上﹞鑲上一個頗大的晾衫架,不過因為樓上總是有人倒污水、扔煙頭,而且又近廚房抽油 煙機出風口,所以很少住戶用這個架,非常浪費。結果,每天仍有很多人把濕衫掛在屋內超大的窗台上晾乾,或者把衣架掛出窗外、或自己安裝的晾衫架上(但鑽在外牆上違反大廈公契,許多住戶因而遭警告)。相信香港很多住戶都是這樣做,真如萬國旗般,煞是港式奇觀。間中聽見有鋁窗墮下,想必與此有關。
不過,以前的屋苑卻有一個「德政」,在符合消防走火條例的情況下,容許住戶在天台曬衫,天台上設有四個晾衣架,安裝在地台的三個方位,每個上面有幾條鋼線供住戶「浪衫」。筆者由於住在較高層,所以過去幾年差不多每個周日都捧著一大盆剛洗好的衫步行幾層上天台 (老婆大人負責洗和套上衣架,筆者則負責浪)(住在較低層的可乘電梯再行上一層),享受夏天中午時頭頂可以烚蛋的高溫、行樓梯的運動和天台的「開揚」,有時還可以與平時沒有溝通的鄰人講幾句話,算是一個不錯的公共空間,感覺很好。在曬被季節,鋼線經常不夠用﹝總有人一張被「霸」足三、四條鋼線位,無可奈何﹞,有人會自行拉繩浪衫,不過這是禁止的,也有告示勸籲住戶互相禮讓一點。初初搬入時管理員曾警告慎防有人偷衫,不過筆者晾的多是不算昂貴的便服,多年來也未遇過失竊事件。最近搬遷,與大部份私人屋苑住戶一樣不可以在公眾地方晾衫,地方大了,生活質素卻下降了,情緒有點低落。聽說某些有所謂「環保露台」的貴價屋苑,業主竟然連在自己的露台晾衫也可招民事控告 (影響大廈外觀?但窗台窗花上橫七豎八全是衫褲又很美嗎?),港式「美滿家居生活」,是虛偽造作 ,還是逃避現實?
從來不喜歡在起居室內晾衫,一來地方小,二來覺得會令屋企濕氣太重,人更不健康。筆者在以前單位的浴室企缸位兩面對牆近天花板的高位各鑲上一條不銹鋼通,兩 頭用十元店浪衫繩來回三次縛紮連起﹝感謝外母大人既精美又牢固的繩結) ,即成下雨天或懶惰撐樓梯時的晾衣間,參考「女人街」賣衫檔鋪掛衣的方法,把幾件衫掛在同一條膠鍊上,一個企缸位便可掛十多件衫。若多衫要乾又適逢下雨 天,會拉上浴簾把衫團團圍著,蓋上廁所板,然後放個抽濕機在企缸上,把衫烘乾一些,雖然需要半天,但仍較乾衣機省電,衫又不會變形。除非真的趕時間,否則也盡量不幫襯樓 下的獨市洗衣鋪磅洗。這個方法把濕和氣稍為局限在洗手間這個有抽氣扇有窗的地點,地心吸力也可把濕衣弄直一點。密室晾衫會積存毒氣,但若通風足夠,相信總比部份洗衣鋪奉上的VOCs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少。而且自己洗衣,亦可選擇較簡單和天然的清潔粉液,謝絕電視傾銷的化學合成漂白劑。當然在室內晾衫,始終並非理想,與陽光的 效率、殺菌、熱香和無價不能比較。
所以,為何無地方晾衫?應是造成樓宇過度擠密﹝和昂貴)和缺乏考慮民眾健康 (如空氣流通和污染)和需要﹝如合理的晾衫和煮食空間﹞ 的房地產開發體制 (這也是當年沙士在私樓爆發的部份原因,屏風樓其實不算新發明矣)、設計 (男造環境)的歧視,再加上對公共空間和居民的規管所共同造成。不食人間煙火者 (中產規劃師、高官、發展商、管理機構﹞設下的規則,結果苦了家務勞動者,迫中下階層市民在健康、環保和金錢之間取捨。
延伸閱讀:
一蚊健:師奶唔易做,晾衫有煩惱
阿丙:環保露台不准晾衣的聯想
阿丙:晾衣服豈止是巿容問題?
記憶回收筒:曬棉被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