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19, 2007

來生不做中國人 (書評)

自有歷史以來,中國人是一向被同族和異族屠戮、奴隸、敲掠、刑辱、壓迫下來的,非人類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過,每一考查,真教人覺得不像活在人間。」(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之餘》,轉引自鍾祖康,《來生不做中國人》作者自序

鍾祖康,香港出生的政治評論員。2000年時鍾在《明報》論壇版發表一篇名為《台灣有權獨立》的評論文章,提出台灣有權擺脫暴政的非主流觀點,隨即受到中港各方﹝包括香港民主黨人士) 連環炮轟,黯然離開香港。幾年下來,鍾在本港《開放》雜誌發表逾二十萬字,旁徵側引,對中國及香港的愛國論、黨族主義、奴性文化、父權制度和傳統、漢族沙文主義、人類自我中心思想、民粹主義、物質主義掛帥、公德敗壞、精神文明停滯等現象,作出極為嚴厲的批判,不留半點情面。依鍾自己的說法,是「如中國打壓台灣一樣,中國對我的打壓只激發了我的反抗」(《中國比小說更離奇》作者自序)。


今天,鍾祖康決定把他在《開放雜誌》刊登過的其中六十餘篇文章重新修訂, 付印成兩本文集出版。單看書名,便知該兩書的內容極富挑釁性:《中國比小說更離奇》和《來生不做中國人》。 柏楊的名著《醜陋的中國人》,對中國人的所謂劣根性和「醬缸文化」大加鞭撻,雖同樣句句尖酸刻薄、字字悲憤,但鍾祖康筆下的中國人「競爭力主要建基對人權 的踐踏」、「對人命(特別是他人的)的價值視如草芥」、「塗炭生靈」、「要全球無限量分擔」,則更為病入膏肓,幾近無可救藥、徹底絕望。如果您討厭柏楊,您必會痛恨鍾祖康。


不過,若我們能以平常心來閱讀鍾祖康的著作,會發覺在辛辣帶刺、甘冒以偏蓋全的筆鋒﹝因而同樣墮入文化本質主義者把人過度同質化的思考陷阱﹞背後,鍾對中國、香港、台灣和西藏問題的看法,無非是為激發起讀者對生命的真正尊重、對人道的始終堅持,對暴力的毫不容忍,和對謊言的絕對鄙視。此刻中國正被一片歌舞昇平的氣氛籠罩,貧富懸殊、勞農權益、生產安全、公民自由狀況、環境生態問題卻依舊嚴峻,鍾書猶如當頭棒喝,發人深省。正如孫隆基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一書的作者﹞為《來》一書寫序時說:「目前中國已進入『大國崛起』階段,國勢日盛,『國民性批判』似乎變得不合時宜。正因如此,鍾祖康這部《來生不做中國人》更顯其難能可貴,它並不分享中國崛起的歡欣症,卻針對中國人難移之本性。」


今天,香港的公共空間正逐漸受到國族主義和利潤法則的蠶食;兩本書的出現,無疑是挑戰市場上種種思想、言論和創作的禁忌。

坦白說,讀完這兩本書的大部份文章後,筆者沒有憤怒,反而有說不出的傷感。


(註:以下序言由作者提供﹞
《來生不做中國人》作者自序
《中國比小說更離奇》作者自序
李敏勇序:反思中國,走出迷障﹝李敏勇為台灣詩人,文化評論家,台灣國家文藝獎第十一屆 (2007年) 文學類得主﹞
卜大中序:一個不會反省的民族必不會成為偉大的民族


延伸閱讀:

《開放雜誌》的「來生不做中國人」鍾原文(未經作者修訂)節錄:

「二○○六年九月四日,中國三大門戶網站之一的網易旗下的網易文化在網上開始了一項中共統治五十多年來最為敏感的調查,題目是:如 果有來生,你願不願意再做中國人?』[...]在一萬一千二百七十一名投票者中,竟然有高達百分之六十五稱來生不願意再做中國人![...]即時引發軒然 大波,投票原定於十月十一日結束,但投票連同非常熱烈的網友討論隨即於九月十五日被強行終止,而且有關網頁也被刪除。九月十六日,網易新聞頻道主編唐岩及 評論頻道主編劉湘暉同被解僱。
[...]
如果再看看這些網民的留言,你就看到這些來生不願意再做中國人的人並非戲言,而是態度相當認真,他們對中國人這個身份感到無限討厭、無奈、苦澀,對中共領導有咬牙切齒的憤恨。

[網民留言]
[...]中國人能夠終於擺脫做
大國奴才的虛榮,而寧願作個蕞爾小邦的自由民,難能可貴。
[網民留言]『
我 愛我的祖國,愛她博大精深的文化,愛她的歷史。但是如果有來生我不想再做一個中國人,因為現在的中國人都帶著虛偽的面具,高尚的外表下卻是骯髒的靈魂,我 要學著辨認每個面具後面的嘴臉,以防被暗劍所傷,在這樣一種社會氛圍下,人活得太累。如果有來生我想做一個澳大利亞人,到一個坦率的、充滿愛心的國度渡過 幸福浪漫的一生。很抱歉,只要你還是迷信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你還是不可能深刻反省,你的靈魂還是要在苦海飄零的。」﹝節錄自《開放雜誌》,2006年10月號﹞


鍾祖康:台灣有權擺脫暴政 (原題,2000年) 主要論點:

「其實,台灣人有權自決,其理甚明,首要原因當然是: 中國毫不含糊實行個獨裁統治。只要我們翻一翻國際學界就『領土脫離』問題的討論就 看到即使是對脫離權設限最多的著名學者﹝如亞利桑那州大學哲學教授Allen Buchanan ) 也同意:擺脫不公義統治是民眾尋求領土脫離的有力理由。Buchanan以脫離權比作夫婦的離婚,並名之為『政治離婚』﹝political divorce﹞。Buchanan在與筆者的通信中稱,由於台灣被中國收回後人權難保,所以在道德上絕對有權要求獨立,並稱其性質可歸為『先發制人式脫 離』﹝pre-emptive secession)。」

何俊仁:台獨理據 不能成立

王岸然:以平常心談論台獨

另外,《星島日報》當年的報導:

(1) 「 文章一經刊出﹐立即引來親中傳媒連環炮轟﹐從人格上質疑鍾祖康為無恥漢奸﹐從法理上指他違反基本法二十三條﹐從主權上指他挑戰 一個中國。連篇累牘﹐口徑之強硬﹐直逼當年親中報刊指罵前港督彭定康﹐亦為自回歸以來﹐罕見地對報刊作者作口誅筆伐。

論爭沒完沒了﹐但首先刊登鍾祖康文章的《明報》﹐以有關議題已經差不多為理由﹐拒絕再度刊登鍾祖康反駁文章。但《文匯報》在本月十日就撰文指責﹕明報公然刊登這種漢奸言論﹐是要辦一份中國人的報紙﹐還是要辦成一份漢奸賣國報紙和背叛中國人的報紙﹖」﹝節錄至葉秋,「鍾祖康被指『煽動分裂』 親中報炮轟《明報》」,《星島日報》,2000年5月16日。﹞

(2)「《明報》主筆劉進圖表示﹐事件並不存在政治審查﹐不予刊登是基於該文章不切合論壇版的要求。

《蘋果日報》的主筆馮偉光表示﹐過去亦有刊登鍾祖康持類似觀點的文章﹐加上每日版位有限﹐不能刊登所有人的來稿。」﹝節錄至「兩報否認受壓拒刊文章 」,《星島日報》,2000年5月31日。﹞


11月 18, 2007

投票日笑話一則 (真人演出)

場景:新界某市區某屋村酒樓,隔離撘檯的一家人。

女孩 (約8、9歲):「姑媽,你會投比邊個?」

姑媽:「都過左啦。陳豪。」

「邊有過0者?仲投緊架。」

「七號李司棋。」

「乜野話?」

「七號李司棋呀!」

「人地問你區議會呀!」

「吊!我理得佢0者 !」

11月 16, 2007

Over the years (1)

十年前,賴偉良(現任澳門理工學院公共行政高等學校客座副教授) 與邵家臻 (文化評論員、現任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師)與筆者合著過一本書。書名不提也罷 (最近有朋友說十元店有售,他馬上買了一本;若閣下窗門滲水,可用來填塞隙縫──本港一間著名閣樓書店當年便曾把一大疊本書作如是用,非常環保)。不過,筆者很喜歡該書的前言 (主要由筆者撰寫)。今天偶然重讀該篇文章,忍不住嘖嘖稱奇:原來當日的信口開河,不知不覺間已變成鞭策自己的座右銘,一直陪伴我成長。可惜,說得太多,做得太少。朋友都事業有成,而自己仍混混噩噩。但願有天能實現承諾。

當意識形態實踐意圖取代人的主體性及生活世界的時侯,清晰響亮而誠懇的真話永遠帶有無比當頭棒喝、顛覆和否定現況的功能。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拾起號角,響起宣戰的警號,不自量力地去作出各種舉動,去挑戰佔據著霸權地位的政治經濟結構及文化常識。

本書選錄了我們過往一些在報章上發表過的文章。雖然我們同樣曾受 [同一職業訓練],但各人本身都有不同的關注,而思想進路、「門派」、價值觀和喜好(偏好)也有差異,唯一等同的恐怕是在各自關注的範疇內,對「霸權」事件的不平則鳴和不吐不快;也可能這是最初把我們這些論述互相矛盾(與他人、與自己)的人扣連在一起的原因吧!

我們粗略地將這些文章分為三類:第一部份是「控制與青年工作」主要論述在目前對年青人無處不在的霸權操控不,本地青年觀如何被建構、以至成為理解當前本地青年問題和模塑青年工作(者)的「範典」。同時亦嘗試重構一種反操控的青年工作模式,希望在主流青年工作論述以外,平添一份生氣。

至於第二部份「歧視與身份建構」則嘗試以個案形式,關注被公共議程和主流論述(還是我們本身?)所忽略的「客體他者」.....年青人、年長者、另類性取向人士、傷殘人士、婦女、愛滋病患者和舊區原居民。值得一提是我們故意「無厘頭」地在這部份論述當前的市區重建現象,其實是想說明論述、主體性、身份、社會運作、社會結構和社會政策互相依存的關係。而所謂分科而治、「河水不犯井水」的做法絕對是人工建構,也是權力集團理想的分化策略。

這就帶出第三部份的「剝削與社會政策」。此部份主旨是嚴厲批評當前將「社會政策」等同「社會福利」,並對宏觀的社會政策進行分析,及批判邊緣化的種種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動力和安排。而這種安排的具體結果便是資源分配的嚴重不平等及「逆福利」。這也是我們這些在大學時修過「社會政策」一科的人,縱使受到某些有「虛無主義」傾向的後現代理論吸引時,所永不會忘記去「炳」的地方。

這本文集的名稱所蘊含的外延,遠比它所收錄文章的範圍廣泛。不是礙於時間、惰性、偏見和學識,我們應可再好好的批判國族主義、男性沙文主義、異性戀中心主義、年齡主義、種族主義、物種主義、階級結構及經濟霸權等。我們也應關注精神病人、新移民、本地少數族群、性工作者、長期病患者...…等小眾、群體。或許讓我們與這些現象有關的論述,在不久將來的「號角」裏發出吧!

這本書得以成功面世,混雜了很多朋友、死黨的支持。在此處只能向其表達無盡的感激。而面世後能成功發揮號角的作用,即要視乎各位的反應 / 反擊 / 反響 / 反省 / 反思...…吧!

賴偉良 邵家臻 蔡建誠
一九九七年六月

鳴謝:替筆者重新打字的 Karwun。

11月 13, 2007

政治正確,平民消音

每逢奧運,都有一種不忍的感覺:運動的經驗和意義被約化成各種紀錄和獎牌。

政治正確,平民消音。

Inmedia上有一篇精彩的報導。原來奧運史上有這一段動人故事。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兩位代表美國獲獎的黑人運動員,在頒獎台上無聲抗議國內嚴重的種族歧視,另一位獲得銀牌的澳洲白人運動員,亦扣上支持人權的徽章表達支持。

兩位黑人運動員後來被奧委會驅逐出奧運村。

三人回國後飽受歧視和恐嚇,其經歷使人不勝唏噓。其勇氣使人萬分敬佩。

人們的解放、尊嚴和平等,遠勝國族的虛榮。

同樣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和其他地區。

(照片來源:Inmedia)

下圖:Peter Norman (當年的澳洲運動員) 於去年10月逝世,由 Tommie Smith (左) 及 John Carlos (右) (當年的兩位美國運動員) 扶靈。相片來源: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11月 12, 2007

對我們的退休保障的想望

強積金制度送錢給金融保險財團 》(和它的原文) 發表後,收到一些回應,來自包括社運朋友和Inmedia 讀者。筆者覺得部份討論是有意思的,有助深入理解退休保障的原理和原則。以下是筆者對這些批評的回應,詳情請看這裡這裡

(1) 心湖淬筆:

謝謝你討論該文。

關於你指原文「取態依舊傾向支持成立一個由打工仔供款的社會保障制度,透過金融投機的回報營運」,筆者認為有誤解的地方。

首先,根據筆者的理解,爭取聯席建議的是一個由政府、僱主、僱員三方供款的社會保險計劃。由於所建議的是劃一的給付金額,社會保險的風險分擔功能將使計劃有資源向下再分配作用 。這與私營公積金延續以階級、性別等作為資源分配的準則,不可相提並論。

其 次,根據筆者的理解,「部份隨收隨支」是指 「利用2028前的盈餘,渡過2028-2048年人口老化高峰所造成的虧蝕」,但建議方案的基本營運邏輯,仍是「隨收隨支」,而不是透過投資回報 (按年收入與當年年金支出的差額從不會超過25%)。至於累積儲備如何投資和保值,聯席並沒有定案,並邀請市民發表意見 (http://www.pensionforall.org.hk/html/modules/magazine/article.php?articleid =78)。我們大可要求成立獨立組織管理,採取像以前土地基金般穩重的投資方式,甚至把儲備投資在本港的基本建設上,向社會負責。這與強積金容許100% 投資在國際股票市場,不可相提並論。

有很多的可能性,最後視乎各方力量的均衡,因此不宜太早下定論。原文的主旨、「取態」,其實是考究這些可能性遭抹殺的過程。

4:57 PM

[...]

不要客氣,切磋而已。上篇回應有些遺漏,一點補充,請諒。

筆者明白你擔心聯席的計劃仍要求打工者供款,對他/她們仍是負擔。

在香港獨立媒體上(http://www.inmediahk.net/),筆者這樣答覆一個疑問,希望有參考價值:

「//所謂 "全民養老金" 計劃, 是不是以我現時的供款來供養與我無關的已退休人士, 而我他日退休後就倚靠那時的年青人供養 ?

[...] 留意與閣下有血緣關係的退休人士 (包括無酬勞動者)亦可即時受惠,可減輕資助父母和親屬的壓力。


因此,雖然同樣要供款,但低下層打工仔女的壓力可能大大減輕也說不定 (視乎退休父母和親屬的數量)。同樣,這與現時的強積金計劃不可相提並論。

(補充:上篇回應筆者曾說 「按年收入與當年年金支出的差額從不會超過25%」,其實應是「按年收入從來不會多出當年年金支出的25% ,50年內平均每年只多出4%」,特此澄清 )

限於時間,筆者抱歉不能繼續在這裡留言。歡迎參與在獨立媒體上的討論。當然,歡迎Julian參觀筆者的網誌和首頁!

2:27 AM

(2) 香港獨立媒體:

//為何退保到2004年6-10月左右才發力, 形成聯盟??你記唔記得當時的形勢是如何呢?/

正如原文中指出, 其實聯席內很多團體一直有關心退休保障的問題和組成聯盟參與爭取,已有數以十年計的歷史,所以不是2004年才發力。當然,強積金計劃的設立是一個打擊,但沒有阻止它們繼續上路。(順便向這些團體致敬)

//所謂 "全民養老金" 計劃, 是不是以我現時的供款來供養與我無關的已退休人士, 而我他日退休後就倚靠那時的年青人供養 ?

根據該計劃,閣下每月為退休保障付出的總供款率將維持不變,日後每月的供款,一半繼續注入強積金戶口,另外一半注資入「全民養老金」計劃。

若該計劃能實行,對閣下來說,就「全民養老金」所作的供款將變成一種無須額外付出的專供稅項,即時用諸社會,而當自己退休時亦同樣獲得基本 [起碼] 的收入保障,

閣下退休後的總收入則由這基本收入再加上強積金權益和其他收入(如有)而定。

留意與閣下有血緣關係的退休人士 (包括無酬勞動者)亦可即時受惠,可減輕資助父母和親屬的壓力。

希望聯席的朋友能補充。


-- Franklen 於 November 08, 2007 12:05 PM

[...]


對我們的退休保障的想望──回應Albert

首先謝謝你的疑問。
現時的強積金計劃係自己供自己使,如要將一半現時的供款拿來供養與我無關的人,你必須有一個理由來說服我.
根據聯席建議的計劃:
與閣下有血緣關係的退休人士 (包括無酬勞動者)亦可即時受惠,可減輕閣下資助父母和親屬的壓力。閣下退休時,你和你的配偶亦會由與閣下無血緣關係的年青人資助;

這種代際關係不是單向的,因假若年長者有這筆收入時,可帶動本土經濟﹝現時強積金計劃令每年數以百億元計供款離開香港進入國際資本市場)。

若計劃能實行,多年之後,香港社會將出現一種新的、超越血緣的互惠精神和關係。每個人也幫助我、我也幫助每個人 ,你希望這樣嗎?(很天真,很老土,是不?)還是都要像過去幾十年很多香港人般,時刻都計算著「與我有無關」、「自己顧自己」呢?
1. 如果連政府都推卸對老人的責任,小市民就更加不會承擔這個包袱;
聯席建議政府把現時本來用於年老綜援和高齡津貼的開支注資入該計劃 (因此是三方供款),日後並要隨人口老化相應調整 (但每年增幅因此計劃的出現將不會再如此鉅大),因此對退休年長者仍有一定的財政承擔;

2. 以四個養一個的方式,今天有二百萬工作人口供養五十萬老人,計劃當然無問題,但二,三十年後香港有沒有四百萬工作人口來供養那時的一百萬老人呢?
聯席建議的是一個「部分隨收隨支」計劃,利用2028前的盈餘,渡過2028-2048年人口老化高峰所造成的虧蝕。已經過港大精算系教授確認(當然需根據一些假設作預測),該計劃可持續運作超過50年。關於具體方案,請參考上文中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的連結。

3. 我今天的供款用來換取日後的定額收入,如果這二三十年間計劃有變,法律上我又是否可以追討我的損失呢?
根據該計劃,閣下退休後的總收入將由基本收入再加上強積金權益和其他收入(如有)而定。

若該計劃能實行,對閣下來說,就「全民養老金」所作的供款將變成一種無須額外付出的專供稅項。這種專供稅項與一般稅收比較,用途將有很高的透明度、針對性 和問責性。交出的稅,是不能討回的。但是,這稅即時用諸社會,減輕閣下資助父母和親屬的負擔 ,減輕因鉅額年老綜援和高齡津貼開支造成加薪俸稅的壓力。

閣下對這個計劃的廷續缺乏信心,相信是由於對特區政府沒有信心而致。但是,閣下又對閣下的基金公司的廷續(不會倒閉)有信心嗎?對閣下的血汗儲蓄不會被通 貨膨脹、十年一次的大小金融風暴和高昂行政費蠶食又有信心嗎?如果閣下對兩者都有信心,為什麼反而對政府沒信心?(若閣下有看過上面的原文,定必發現當年還未是官的唐英年,對強積金計劃反而毫無信心可言,要求政府擔保)

4. 羊毛出在羊身上,錢唔會在空中變出來; 而且,多一個計劃又會有多一個收費,到時又係得不償失;
根據該計劃,閣下每月為退休保障付出的總供款率將維持不變。那錢是變出來的嗎?當然不是,這是由於聯席建議的計劃,是一個社會保險計劃,運作的基本原則是 風險集體分擔,與強積金與個人供款掛勾的邏輯 (貧者越貧)大相逕庭,因此在總供款率維持不變下,社會成本遠較後者為低,社會效益則遠較後者為大。


留意筆者並不代表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因此關於該方案,請多參考它們的網頁
當然,筆者更希望閣下能閱讀上文的原文 (雖然很長)。它的主旨,是關於各種退休保障方法的可能性遭抹殺的過程。

恐怕政府再施多幾年,將來出路就真正會封閉了。

-- Franklen 於 November 10, 2007 02:51 AM

[...]

資本主義 ? 誰劫誰?

今天比較福利國家, 把全世界二分為資本主義 VS 社會主義都是過時兼過份簡化的造法。

即係財富再分配,即係社會主義! 
大部份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退休保障制度都是包括有社會保險成份的兩層或三層的計劃,給付水平約是工資替代率的六成 (因此負擔頗沉重),聯席建議的基本保障是劃一的(總收入將由這基本收入再加上強積金權益和其他收入(例如投資收入和租金收入,如有)而定),不超過中位 工資水平三成,水平遠低和可行。

說了快二十年了。

年老綜援和高齡津貼也是資源再分配。投機炒賣引起的通貨膨脹、不合理的房地產政策、稅制和工資政策也是資源再分配,不過是向上罷了。

老人家錢多了,相對服務收費會提高,結果又要增加供款比例.
服務收費會否提高視乎相干市場的供求情況。
經濟和工資亦會成長, 供款總額會上升,而前述的基本給付水平只跟物價指數調整,購買力當可維持。

基金進出香港,有啥問題?有錢入,有錢出,不要老想孤立香港!
數百億元計用作退休保障的資金進出入高風險的國際股票市場與投資入本地建設,誰對社會和世人較負責?

要是對基金公司無信心,可以換!所以其實是對自己的眼光有信心!靠政府投資?說笑罷!
看看消委會的報告,大部份基金公司一生抽你水一百幾十萬。你有眼光又如何?可抵得過一次或多次股災嗎?就算你可以,很多市民都損失慘重,全是他們的錯嗎?外匯基金設立了 72年,它的表現說笑嗎?

扯遠了。留意聯席的計劃是以隨收隨支(或大部份隨收隨支)作為原則的,不是以投資回報作為主要營運邏輯的。

當財政出現問題,供款盈餘很吸引,政府議員都可能忍不住打主意.
與一般稅收比較,專供稅項的好處是有高透明度,任何加幅都立即反映在供款率,任何用途都即時可見,市民可權衡利弊,政客難打主意。

最後說一句,交了退休保障,人會當交稅,甚麼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太天真了!
根據該方案,無人須增加額外供款,所有人一生的收益將超過其供款。此外,絕大部份人的可量化得益比以前多 (同樣適用於有供養父母的高收入人士)。不可量化的得益,包括安全感、社會和諧等。(若不明白為何,請重新閱讀本頁和連結,自己冷靜計算一下)。

你希望交了稅,不知道錢究竟是投放在社會服務,還是高速公路、數碼港、政府大樓和高官薪酬處,還是知道你每個月同樣交500元(假設你是中位工資),你每位退休親屬就即時有多於你付出5倍的起碼保障?

你希望知道,每個人都只為自己最大的利益而競鬥,還是你的鄰人、或你不認識的某君,有份參與資助你的父母;上一代和今代、今代與下一代、下一代和下下一代......代際之間從此建立新的社會契約,有社會關懷和互助的精神?

社會制度、社會政策的核心就是人際關係。你要哪種?

說得對,對由細到大比人定型為「理性自顧的經濟動物」的香港人是天真的。對自小讀張五常的書大的香港人是天真的。不天真,談什麼想望? :-)


(還是那一句:筆者不代表聯席發言。請參看他們的網頁 (關於聯席的詳細方案),和上文的原文,它們當可解答大部份的問題。作為文章的作者,筆者自覺說得太多話,給予讀者思索的空間少了,不符合筆者的一貫立場,請諒。

因花了一些時間寫報導和回應,除非批評者曾認真看過原文和連結,或有新的論據,筆者不會再重覆回應,就此收筆。)

-- Franklen 於 November 10, 2007 12:25 PM


11月 05, 2007

強積金制度送錢給金融保險財團

筆者按:傳媒最近關注強積金公司的收費問題。本文節錄至《港式退休保障政策的政治經濟學》一文, 原文對香港退休保障政策的歷史發展作出批判性的回顧,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有興趣閱讀全文的讀者,請到這裡。)

節錄自《港式退休保障政策的政治經濟學》

[...] 當時民間對強行通過強積金計劃,有強烈的批評,例如莫泰基引用智利早年基金倒閉和先進國家投資欺詐案的例子﹝全球只有極少數國家,例如澳洲和智利, 實行強積金制度),指出私營計劃除了高風險 ( 香港更容許投資經理把公積金全數投資於股票上)和有難以監管的結構性缺陷外,每年行政費用高昂,勢將侵蝕投資回報 (15)。但當時強積金辦事處處長陳甘美華(現任民政事務總署署長)指專業彌償保險所構成的費用估計只佔資產的0.1%-0.15%,便認為「行政費用不 會偏高」(《信報》,1997年1月22日)。


可是消費者委員會最近發表的強積金計劃調查,發現強積金收費可能蠶食退休用的儲蓄。有關收費包括管理費、受 託人費、法律服務及核數師費等,若每年徵收1%費用,成員40年的累算權益會減少23%(假設每年5%投資回報),或相當於305萬的累算權益減少了 69萬,若費用提高2%(由每年1%增加至3%),累算權益將會減少一半(52%),亦即158萬。而消委會調查的35個強積金計劃的基金開支比率 (基金的實際開支總額佔基金平均淨資產值的百分比) 平均為2.06%,由1.61%至2.52% (16)。如此高昂的收費,部份原因可能是香港僱員對強積金決策無參與權,無權選擇對社會負責的投資策略,卻又必須參加僱主選定的計劃 (智利和澳洲容許僱員自由選擇基金公司),市場更加缺乏競爭。

經過近三十年的民間爭取,最後由享有優厚豐裕退休保障的政府高官,決定實行一個曾被自己或同僚和商人嚴厲批評又缺乏公眾支持的退休保障制度,金融保險財團成為最大得益者,可說是歷史的諷刺。


不 過,基層團體並沒有氣餒。2004年以來,五十多個來自不同類別的民間團體,包括年長者、婦女、勞工、基層、復康,社區、工會、青年、社會服務、宗教及學 者,重新成立「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提出名為「全民養老金」的「部分隨收隨支」計劃,建議利用2028前的集體儲蓄,渡過2028年的人口老化高峰,在僱 員僱主的總供款率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即共10%),將當中一半供款注資入該計劃,即時使每名合資格的年長者獲得每月2500元的收入。經過港大精算系教授 確認,該計劃可持續運作超過50年 (有關該計劃的詳細資料,請參考http://www.pensionforall.org.hk/),並能大幅減輕政府的公共財政負擔﹝年老綜援開支是財政赤字的 重要原因 )。

最近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進行「本港全民退休保障意見調查2007」,結果發現76.8%的被訪者贊成「政府應該為全體市民,包括所有勞動及非勞動人 口,設立一個全民養老金計劃,令到所有市民係年老既時候,不論健康同生活環境如何,都可以獲得一定金額既養老金」,只有11.8%反對 (http://hkupop.hku.hk/)。


不過,上面的討論清楚顯示,港式退休保障從來不單純是一個技術或「主流民意」的問題:民間團體的新方案勢將觸碰龐大的既得利益,但特區的管治模式仍 舊是由上而下的行政主導、當年部份關鍵人士照樣身居要職、政策諮詢過程依然充斥著扭曲的溝通、立法會則繼續由工商界控制。最使人憂慮的是:今天處處仍可見 政策規劃向資本的利益傾斜,比殖民地時代似乎進步不了多少。另一方面,強積金制度實施幾年以來每天都在文化層面上再生產人們的自顧意識:縱使對此不無抗 拒。香港退休保障制度未來能否健康發展,將決定於社會民主的力量能否扭轉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