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亦刊於《國際母乳會中文會刊 2009年第二期》及《香港母乳育嬰協會2009 年8 月季刊》﹞
「這天,十五個月大的新仔的胃口不錯。與爸爸一起吃的早餐,吃的是最愛的牛油果﹝夾在花生醬黑麥三文治裡)、小半隻香蕉和少許豆漿。
下午的點心是忌廉芝士有機糙米餅,用飲管杯喝開水。
像過去幾個月一樣,今天的晚餐也是和爸爸媽媽同桌吃飯。新仔用咖啡匙吃了兩口白飯後,便用手指快速地拾吃了一握量的小雞丁﹝喔,他很愛吃白肉哩)。雖然新仔剛滿一歲便懂得握叉和匙,但用手吃還是快得多。期間,還吃了兩小朵西蘭花和一塊紅蘿蔔。當他開始把玩高腳椅托盤上的餐具和食物時,媽媽趕快把它們拿走,並遞上一小碗魚湯,讓新仔拿著小湯匙自行餵飲。飯後的水果時間,新仔用小鋼叉吃了一小碗全脂乳酪橙粒‧‧‧‧‧‧
雖然新仔食飯時經常弄髒頭髮和衣服,有時也會因為出牙、疲倦和生病等原因心情和胃口欠佳,可是爸媽對他自行進食的能力(包括自我決定進食的量和種類)很有信心。況且,在正餐和小食之間,新仔還繼續從媽媽身上得到最保障健康的母乳的補充,故此爸媽從不擔心他的營養。他們的理想,是盡量跟隨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引,自兒子六個月大後引進固體食物起,讓母乳餵哺可持續至最少兩歲。」
和很多父母一樣,當BB六個月大時,我們本來打算跟隨主流的做法,用匙羹餵BB吃糊狀食物。可是,花去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流了不少眼淚,無論匙上的是什麼﹝包括以母乳開稀的米糊、麥糊、果茸、菜茸等﹞,BB的反應不是緊閉雙唇,就是立即把入口的食物吐出。我們開始焦急了:是否應像很多家長一樣,早在 BB三四個月大時就餵食,不理會敏感風險?BB會否永不接受固體食物?我們是否要像某位護士的建議,剛開始引入固體食物時便排在餵母奶前,不顧BB的需要,「迫」BB因肚餓而接受?
可是,當我們夫婦倆吃飯時,當時這個已滿六個月大的BB,明顯地已不再滿足於只是坐在高腳椅上把玩玩具了,他要模仿我們把手上的食物放進口中!對我們來說,孩子已準備好接受固體食物了。參與成人世界多采多姿的生活,應該是一個愛探索的正常孩子的成長原動力吧。
既然孩子已滿六個月大(我們的BB五個月時已能坐好),他的消化系統和腎臟功能應該比四個月時的好,食物致敏的機會亦減少(除非有家族敏感史),我們索性參考英國衛生署的最新指引,直接向BB提供手指食物(讓BB用牙肉咬嚼),讓BB慢慢學習咀嚼食物和手部控制,並與我們同桌吃飯。起初是較軟的食物:牛油果、香蕉和蒸腍了的西蘭花朵、番薯和薯仔。經過四個月的練習,未到一歲,孩子已差不多和我們吃著同類的食物了(除了小部份對他可能致敏和有毒的食物如牛肉、牛奶、貝殼類、蛋白、酸果、蜜糖等):各種水果(切開一片片或整個地提供 [開始出牙後]如蘋果)、剪碎了的綠葉菜葉(在白飯中拌勻)、各類瓜菜、蒸腍了的小粟米、小甘筍、肉類如魚肉和雞肉、蛋黃、豆腐、五穀類如白飯/粥(加入少許糙米)、加入全穀或黑麥粉的白麵方包、低鈉低糖餅乾、通心粉、剪短的意粉、乾穀和煮熟的燕麥片等。
我們盡量希望每餐或每天的菜式中也能提供均衡的營養。為了孩子日後的口味和健康,烹飪時我們只用極少量的鹽和糖調味(從大人的菜餚中分取BB的部份後,才添加醬油到前者中);購買包裝食物時(如作為早餐),我們會細心檢查它們的成份標籤,確保沒有可能損害BB健康的添加劑和過多的鈉和糖。每星期一兩次的外出吃飯,除了只幫襯那些對BB安全的食肆環境,還不讓BB吃到味精、高鹽、炸油和反式脂肪 (有時只能自備食物)。
為了安全起見,我們確保BB進食時坐直身子、不向他提供細硬(如果仁、果核)或細圓的食物(如每粒提子會先切開最少兩半)以免鯁喉;避開魚骨;不提供易粘住的全白麵包,並只薄塗果仁醬。最初我們把食物切成BB可用整個拳頭握著的塊狀讓他咬和嚼一點 (或吸吮肉塊的汁),到BB能用手指拾起(pincer grasp)食物時才切粒,流質食物則在BB願意接受幫助時才提供預載食物的匙羹,讓BB自行拿著。進食時必把電視關掉以免BB分心 (其實我們從不讓他看電視)、不讓BB獨個兒或走動時進食;並且克制要填餵BB的衝動,以免不小心把食物送至BB口腔太後的部位(而BB又已無法透過作嘔反射保護自己)。
在英國有超過20年保健視察員經驗的拉普利(Gill Rapley)把家長在引進固體食物時索性讓嬰兒自行餵食的做法(類似上述)歸納為「由嬰兒主導戒奶」(Baby-led Weaning)。根據拉普利的觀察,這個方法讓BB接觸和嘗試不同顏色、形狀、體積和質感的食物,與匙餵法比較起來,嬰兒對食物的興趣大增,更容易接受一些要咀嚼的食物、減少便秘和日後偏食的機會,並使BB發展手部控制能力。當BB進食更多固體食物時,要求的奶量便會自然減少,過程由BB主導(或頂多由 BB和大人的共同主導),慢慢完成整個引入固體食物的過渡期。
現在回想起來,我們的方法適合自己的BB,除了因為他似乎天生是一個衝動的性情兒外,還可能因為母乳餵哺本身就與嬰兒被動的接受餵食不太相襯。嬰兒在母乳餵哺中,是主動地依據自己的需要吸吮母乳的(如透過控制吸吮的時間來平衡前乳和後乳的比例)。而母乳因母親的飲食產生不同味道,又令嬰兒日後容易接受不同的固體食物。可以說,由嬰兒主導減奶是母乳餵哺的合理發展,後者為前者提供穩固的基礎。
現在BB已經十五個月大(十個月起已開始走路),已進入人稱「嘴刁」階段的幼兒期了。讓嬰兒主導減奶的思想再次提醒我們,不以食物作為賞罰或逗哄的手段,尊重和信任BB自我進食的需要、意願和能力(大人的責任是提供健康和多樣化的食物和示範正確的用餐規矩),可能是保持進食作為一種饒有趣味的家庭/ 社交活動、避免進食時間淪為父母和孩子的角力場的有效方法。
註:1. 這篇文章是打算投稿到某支持母乳餵哺的刊物中發表,故嘗試整理母乳餵哺與由嬰兒主導戒奶之間的理論關係,並不表示作者認為以配方奶粉餵養嬰兒必然不適合這種戒奶方法。
2. 「Weaning」是指引入固體食物到完全離乳的過渡期,一般譯作「戒奶」、「斷奶」。可是,理想的Weaning應是指一個漸進而不是突變的過程,筆者認為譯做「減奶」比較恰當。由於「戒奶」這個名詞在本地甚為流行,為方便讀者搜尋本文,標題沿用「戒奶」,但內文則兼用「減奶」、「戒奶」。
(圖片:新仔八個月大首次吃木瓜時的感動。攝影:筆者)
相關文章:
期望香港,對母乳餵哺友善 ──寫在2008年母親節前夕Related Website:
Continuum Fathering 原續父職答客問: 牛奶以外的選擇......
問:「既然餵人奶,其他牛奶食品可以減少乎?」
1 鮮牛奶:BB一歲前,我們從沒有給他喝鮮牛奶 (所有嬰兒一歲前都不適合喝鮮牛奶,因鮮奶蛋白比配方奶粉更易致敏)。BB現在雖過了一歲,但也只「吃」過少量 (我視高熱量和高脂肪的鮮牛奶為食物 )──用來加入炒蛋、做粟米湯和拌粟米片,原因我懷疑(未能確定)他對鮮牛奶有少許敏感 (皮膚有輕微紅疹)。
人奶仍是BB的主要食物和飲料,其他時間我們是以清水 (大部份時間)、無糖 (市售) /有機(自造)豆漿、有機燕麥粉/杏仁粉開奶,或(一歲後) 溝稀了的橙汁給他喝的。
我個人不希望BB戒人奶後每天吃牛奶/奶粉 (就算他對牛奶無敏感),因擔心蛋白質結構本來是給牛仔飲的牛奶的蛋白、脂肪和乳糖長遠對他這位人類的營養和健康有害。
2 含有牛奶成份的食品:BB和我們外出吃飯,也吃過一些有牛奶成份的麵包和中式點心。不過,我們現在基本上已沒有再買集團式麵包店的麵包了 (那些除了用奶粉外,還勁多添加劑,而太多的添加劑[和電視]被認為與兒童過度活躍症有關),改為用麵包機在家自製麵包 (只間中幫襯樓下的小麵包店的新鮮出爐麵包),那樣便可以在食譜中用燕麥粉取代奶粉。
3 乳製品:BB對牛油 (沒有含致敏的蛋白)、芝士和乳酪(經過發酵)均無敏感,故我們也有用無添加鹽的牛油自製麵包、蛋榚、鬆餅和曲奇,和用牛油和忌廉芝士塗麵包和餅乾。乳酪是BB最喜愛的食物之一,我們每星期也在家中發酵乳酪給他吃(多是拌水果粒同吃)。
問:「牛奶太多化學物質,生產過程又要牛受苦,又要花費好多資源。」
唔‧‧‧‧‧‧這真是個難題。其實不只是牛奶,畜養出來供宰售的牲畜,吃進的飼料往往有農藥,又給強行餵了太多激素和抗生素,和自小忍受工廠式生產的惡劣環境。作為消費者的徹底應對辦法,似乎不是改吃目前還是偏貴的有有機/人道認證肉 (我們試過買有機雞和蛋,但覺開支太大),就是改為全素食(我們暫時未有足夠的營養知識[和勇氣]去這樣做──現在頂多是fishy-chicki- tarians)。我們現在的做法,是希望BB盡量多吃水果和蔬菜去均衡營養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驗:子女自小不愛[多]吃水果和[特別是]蔬菜)、並「間中」於早餐時以果仁醬和磨碎的種子和午晚餐以豆腐去代替肉類蛋白、以波菜 /乾果/豆腐等配合鮮果的維他命C去代替肉類提供鐵質和以燕麥奶、豆腐、豆漿、黑芝麻、杞子、綠葉菜等去代替乳製品提供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