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 15, 2005

職工盟與浸大社工系合辦「終身學習:工人的觀點」研討會

http://www.hkctu.org.hk/contentr.php?orgtopicid=350

「終身學習」已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字眼,但工人學習要達致什麼目標?怎樣才能確保公平的學習機會?我們應該追求那一種「學習模式」?這次研討會期望從工人的觀點出發,解答以上問題。

是 次公開研討會由香港職工會聯盟及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合辦,於2005年8月14日於浸會大學會議廳舉行,研討題目包括「工人學習與政府責任」、「終 身學習:工人學習的模式?」、「資歷政策對工人的影響:海外及本地的經驗」、「未來路向與挑戰」,並設有公開討論的環節,邀請到國際勞工組織專家、教育統 籌局代表、外國工會代表及學者、本地研究機構代表、及本地青年組織、婦女團體、工會、長者服務團體等各界別代表擔任分享嘉賓。超過120人參加是次研討 會。


擔心工友經驗不被認可

職工盟培訓政策委員會主席姚忠耀認為,政府推出資歷架 構,其實只是為謀利培訓機構製造商機。他以物業管理及保安業和中式飲食業為例,指出現時業內工人普遍工作時間十多小時,連睡覺和陪伴家人的時間也沒有,遑 論有時間額外進修;若僱主不能提供進修假期及學費的資助,僱員的「自我增值」亦無從談起。此外,他擔心資歷架構成立後不確立一套對過往資歷認可的機制,並 以筆試的方式去考核工友的能力,結果令較低學歷但富有工作經驗的基層工友失去資歷認可的機會。他警告若政府一意孤行推行資歷架構,將令一些無良僱主以向僱 員提供培訓為名,扣減薪金支付「學費」,或製造無償工時,並向未能考取資歷的員工開刀,觸發新一輪減薪裁員潮,結果「持續進修」變成「持續剝削」。


應確保公私部門有「尊嚴工作」

國際勞工組織日內瓦ACTRAV副主任 Michael Sebastian認 為政府應當在社會對話的基礎上,去制定、應用及檢討有關人力資源發展、教育、培訓及終身學習的政策,而這些政策的發展是與良好的經濟、金融及社會政策的目 標相一致的。政府應當推動「尊嚴工作」及社會融和,承認要對失業者、首次進入勞動市場的人士及有特殊需要的人士有承擔,並透過政策提供獎勵及協助,以扶持 他們的發展,加強其就職的能力,並確保在公營或私營部門中都可獲得「尊嚴工作」。

教育統籌局副秘書長邱騰華指,在全球化帶來的社會及經濟的急劇變化下,政府提倡終身學習,提升技能,「人人上車、同踏青雲路」。政府主張建立「一專多能」、「學以致用」的進修文化,措施包括持續進修基金、技能提升計劃、再培訓服務等。


「評核帶動教與學」收窄工人教育

社會經濟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蔡建誠認 為職業教育應鼓勵工人思考工作的價值與本質,及工作與社會的關係。香港主流的終身學習論述把終身學習等同為技能提升或再培訓,不只是解決失業及貧窮的處 方、更是對所得兩極化現象的回應。可是工人的平均技能水平提高,並不代表工人掌控工作的能力增加;技能培訓可能提高個人求職的機會,但不能解決「僧多粥 少」的問題,也可能將視線轉移問題的本因。例如所得兩極化可能反映技能差距,但也可能反映權力和社會地位的差異。至於香港終身學習當前的挑戰,蔡建誠認為 包括學習機會的不平等分佈、勞動力市場的二元性及狹窄的行為主義。香港現時每周工時超過六十小時以上的就業人士達22.2%,而學歷越低的僱員越少機會得 到企業提供培訓的機會。蔡擔憂現時為滿足工商企業的短期需要而辦教育的趨勢,加上要求學習經驗的成效必須可評核,會做成「由評核帶動教與學」,使教學活動 淪為一堆堆割裂的指定動作,做成工人教育的狹窄化。



「終身學習」變成「終身被淘汰」?

香港職工會聯盟秘書長李卓人質疑,若果全世界都在「鬥賤」﹝以低工資吸引外資﹞,工人的「終身學習」將會變成「終身被淘汰」,職業培訓也不能保證工人的就業保障。他呼籲政府應該以民為本,停止鼓吹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海外及本地的經驗交流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育及就業研究中心D'arcy Martin建議以四項準則來評估政府有關工人學習的措施,包括如何影響工人的就業保障;在工人獲得工作及晉升機會上是否公平;如何影響工人的尊嚴、對工作上的興趣、啟發性、對工作價值的肯定;及如何影響工人的參與,特別是促進工人參與工會及社會上的價值取向及機會。

澳洲也是有設立統一資歷架構的國家。澳洲建造、植林、採礦及能源工會教育及培訓幹事Anne Duggan認 為資歷涉及的範圍應反映真實的工作場所要求,並要有適當的行業集體協議,去保護工人的權利﹝包括關於訓練的權利﹞;不只他們的訓練需要,連工人的教育需要 也要被考慮在內,例如基本的讀寫和運算能力。此外,資歷和有關的能力應反映廣闊和可轉移的技能和知識,而資歷與資歷之間應該有一貫性,使有真實和可達成的 進路。

成衣業、文職及零售業職工總會總幹事張麗霞認為,必須確立集體談判權制度,讓工會高度參與行業的培訓政策;香港婦女勞工協會總幹事胡美蓮以外判清潔工為例,指性別、族群和政策排斥的因素限制婦女參與培訓的機會和成效;職業發展服務處代表朱君認為年齡歧視嚴重,僱主不給予年長僱員進修機會;街坊工友服務處青年組代表江貴生則指出,現時青年人普遍只能從事彈散工,無法累積經驗,加上學費昂貴,資歷架構根本無助改善青年人處境。


如何尊重工人學習的權利

現場討論氣氛熱烈。在總結時香港職工會聯盟主席鄭清發指 出,把失業問題歸因於是工人自己的個人責任,是由於工人「技能不足、欠缺社會需要的知識」的說法,對失業工人不公平,原因是無論接受多少再培訓,學習多少 技能,若社會職位不足,也是於事無補。所以不應忽視政府就業措施的重要性,但現時教育統籌局和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各自為政,缺乏協調。此外,鄭清發指出政府 現時削減資源,職業培訓走向市場化和私營化,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加上工人工時長,政府單方面推行資歷認可的政策,又缺乏工會的參與,令培訓遠離工人的實 際需要,恐怕令工人對培訓產生厭倦。政府不去反思這些問題,就不算真正尊重工人學習的權利。